從宏觀上看,顯然曹操是對的。但是當年的那場戰爭,馬超很快給這種輕視勇武的思想上了一課。八月,曹操派遣徐晃、朱靈二將渡過渭水,在河西建立營寨,準備切斷東進的馬超與西涼大本營間的聯係,並夾擊河東的馬、韓聯軍。一招得手,曹操決定梅開二度。閏八月間,曹操親自率領主力部隊沿著徐晃開辟的通路,再次渡河北進,試圖徹底遮絕西涼,把馬韓聯軍徹底困死河東。
這一次,馬超發現了曹操的意圖,親自率領萬餘步騎,趁曹操軍隊半渡之時,突然發起攻擊,西涼軍倚仗強弓硬弩,所射之箭多如飛蝗,親自擔任渡河殿後任務的曹操危如累卵。這時,“虎癡”許褚登場了。正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擔任護衛的他攙扶曹操登船,在船工已被亂箭射死的情況下,左手高舉盾牌遮護曹操,右手抄起船槳滑向北岸,展現出一名技藝超群的“特工”人員的優良素質。
正在許褚獨力難支之時,曹操軍中校尉丁斐心生一計,放出了軍中的牛馬等全部牲畜。馬超手下的西涼軍雖然驍勇異常,可真是沒見過什麼世麵,隻顧著爭奪漫山遍野的戰利品,卻放過了這個活捉曹操的大好良機,曹操大軍順利渡河,占據渭河河北地帶。
渡河之後的曹操放緩了進攻的腳步,步步為營,把馬韓聯軍死死地鎖在關中地帶,逐漸斷絕他們與西涼大本營的聯係。馬超等人遂日漸不支,主動割河西之地向曹操求和,被曹操拒絕。九月間,曹操大軍再次渡過了渭河,進逼西涼軍,馬超等人數次挑戰,曹操仍舊高掛免戰牌予以拒絕。進退維穀的馬超、韓遂,再度向曹操割地請和,為表真誠他們還決定把兒子送到許昌當人質,隻求曹操早日退兵。
算了吧,馬超,我太知道你了,你老爹還在鄴城,你都能造反,我再扣你個兒子有什麼用。正當他準備再次拒絕、徹底肅清西涼勢力之時,賈詡獻計,可以假意納降,離間馬超和韓遂的同盟關係,到時候再進兵會事半功倍。
沒錯啊,西涼人不就是這種好鬥的秉性嗎?呂布能把他義父丁原、董卓都殺了;馬騰、韓遂這對幹兄弟也能鬧得水火不容。渡河之後,我們堅守不戰,不就是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嗎?現在時機來了,再施離間,正在此時。
請和之後,韓遂與曹操見了一麵,這一次相談甚歡的會麵卻最終葬送了十餘萬馬韓聯軍。正是由於談話氣氛的融洽,激起了馬超的多疑心理,他要求叔父韓遂公示所有曹操寫來的信件,而這些信件中寫錯塗改的部分也比比皆是。當然,也是出自曹操的手筆,這就是“抹書間韓遂”的故事。
結果一如曹操和大家所料,馬、韓反目,曹操趁機發動攻擊,乘勝收複長安,韓遂西逃涼州,馬超投奔漢中張魯,西涼也徹底平定。
最後,有必要交代一下馬超之父馬騰的最後結局,記得上一次做這類補充交代人物結局的是劉琮。但這一次,曹操沒有再次寬仁為本,渭南之戰的第二年,留在鄴城的馬騰全族被殺。馬超,這位後來劉備陣營中的“五虎上將”,最終用自己父親的生命“成就”了曹操的“殘忍”之名。
成功之道
節奏的變化有時也是殺招
從事體育運動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在比賽中,一味地猛攻往往事倍功半、勞而無功,最終甚至可能在力有不支的情況下被對手反擊絕殺。快,固然能夠令對手猝不及防,但自己也有可能露出破綻。男人粗獷的性格,更有可能把這種隱患暴露無遺,因此,在“鍛造”自己時,就不能全用“堅鐵”,還要加入“精鋼”、“百煉鋼”,有時也要化作“繞指柔”。
3.舍我其誰?敬畏對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春,曹操徹底平定被馬、韓聯軍侵占的關中各縣,留大將夏侯淵屯駐長安,自己率領大軍回到了大本營鄴城。這裏,可以談一下曹操大本營“轉移”的問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挾漢獻帝遷都許昌,許都從此成為曹操征討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進而決戰官渡的大本營。到了官渡戰勝後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冀州,上表天子,辭去兗州牧,自領冀州牧,並先後在治所鄴城築玄武湖和銅雀台。鄴城逐漸取代許都,成為曹操新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