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為自己建一個時間的“活期存款”(2 / 3)

第四步,清潔。

看著已經煥然一新的衣櫃,你心裏一定感覺非常有成就感,請好好地享受它並且記住它,每次增添新衣服的時候還是要按照既定的習慣來分類放好,把整理衣櫃的習慣長久保持。

第五步,素養。

既然與衣櫃有關,那麼我們的素養部分就可以是隨著衣櫃的整理和清潔,我們更加懂得整理的重要性,而且對服裝的審美和分辨能力也在提升,也更能了解我們自己的穿衣風格。

當然在這五步進行完之後,我們還可以用PDCA

循環模型來鞏固和保持戰果,也就是計劃(Plan)、完成(Do)、檢查(Check)和行動(Action),每經曆一次這樣的循環,似乎我們的精神境界也提高了一些呢!特別是對於女人來說,管理好衣櫃,就是管理好了“祖國的大後方”啊!

進步無止境

第一個使用“5S現場管理法”的人當時絕對想不到,神奇的五個S 竟然能夠翻倍變成了十個S。

5S 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

6S 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TETY)

7S

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

8S

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學習(STUDY)

9S

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節約(SAVE)、安全(SAFETY)、服務(SERVICE)、滿意(SATISFICATION)、素養(SHITSUKE)

10S

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速度(SPEED)、堅持(SHIKOKU)、習慣(SHIUKANKA)

雖然管理方法在不斷的完善和升級著,甚至還有企業升級到了12個S的配置上,但是其實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5S或者10S的本質,都主要是在調動組織內部的最大積極性,把企業鍛造成一個不斷變強大的鋼鐵巨人,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是這個巨人的一滴血液,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當我們把這些偏於宏觀的管理方法用在自我管理或是時間管理方麵的時候,可以不用過於嚴格地把每一個S都記準背熟、毫厘不差,因為在管理我們的生活和時間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一種更加輕鬆和自然的心態,目的是要養成更好的習慣,而並不是為了記住這些單詞。選擇合適的,然後把這些文字變成習慣,這也就完成了這些方法的使命。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提高效率非難事

一心多用是好招: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做事要專注,不能一心多用。但有時我們在工作中會遇到瓶頸而無法繼續下去,那麼不妨去吃點東西、回封郵件或者看會兒書。這樣既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也可以讓自己的大腦舒緩一下,後麵繼續工作的效率自然也就能提高了。

善用聯想有奇效:很多時候,我們工作效率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手頭的工作沒有興趣,覺得那是份苦差事,但你又不得不去完成它。在這樣的負麵情緒下,效率肯定高不起來。因此,要學會善用聯想法,將手邊的工作和某件你感興趣的東西結合起來,那麼你的積極性也能隨之被調動起來,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了。

學會分解更有用:當你覺得工作沒有幹勁時,是否有時是因為工作的難度太大?麵對困難,你沒有把握戰勝它,於是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消極怠工。那就試試把問題分解開來吧!將複雜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的小模塊,自然也就比原來的問題簡單許多。對這些小問題,難道你還會覺得煩惱而沒有效率嗎?

第三節 不要做員工的“勞作死”老板

經理=經常處理各種問題

在一次化工行業管理層的行業會議上,專門針對經理們的領導力進行了一場講座。主講人在講座開始前詢問參會者們在管理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學員們在座位上議論紛紛,終於有一個某化工公司的副經理舉手示意,說:“我感覺我不是在做經理,而是在做公司的保姆,我直接管理的幾個部門的員工經常越級來問我各種問題,還有跨部門來找我處理問題的,我不知道該分多少個分身才能把事情擺平。”他用帶有一絲哀怨的眼神看了四周一圈,接著總結道:“做了這麼多年,好像總是在給別人擦屁股。”

會議室裏大家哄堂大笑。主講人也忍住笑容,鼓勵似的點點頭:“嗯,話粗理不粗。”

然而這種老板給員工“擦屁股”的情形可不隻是發生在某個企業或某個行業,在管理製度相對不健全的大多數企業中,都存在這種為員工工作收尾的“勞作死”老板。這些人一般處在公司組織架構的中層,他們除了要向上考慮公司的戰略規劃和商務合作之外,還要向下應對員工們的種種問題,24小時隨時待命的手機,也成了手下員工的救命稻草,隨時隨地響起的鈴聲幾乎要讓這些經理們各個都有得神經衰弱的趨勢了,老板們幾乎要被員工“綁架”。

可是“老板”的意思並不是“老是板著臉孔”,“經理”的意思也不是“經常處理各種問題”,雖然說公司都應該倡導和實行寬鬆平等的文化氛圍,但是如果老板僅僅是高級的員工,那麼管理層又如何體現它的價值呢?

再來看看幾乎把老板們逼上絕路的“嬰兒式”員工,這種類型的員工們,就像小嬰兒一樣等待著照料和關愛,需要讓別人領著扶著才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比如市場部門討論一份節日活動的策劃案時,“嬰兒式”的員工就會在討論會議上做“沒有意見的點頭狀”,在會後總結的時候做“微笑傾聽狀”,在執行階段則變身做“好學好問虛心狀”,沒有意見、沒有建議、沒有執行力,幾乎成了同事和上級之間的“傳話筒”,大事小事都需要依賴上級的指導和結論。

然而當老板又一次看到一雙無辜的眼睛凝視著自己、傳達著求救的信號的時候,還是會再一次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然後心裏偷偷怒吼著:“晚上我又要被迫加班了!”

如果你是老板,就要學會授權

“公司是我家,愛護靠大家”,作為老板的你要擔任的是一個“家長”的角色,而不是保姆的角色。作為家長的老板和作為保姆的老板是極其不同的,做保姆式的老板,需要一點一點地跟進員工的工作,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極其親民但是效率低下;而家長式的老板則是讓員工在學會自己處理問題的時候,還能感受到背後暖暖的支持,對員工形成了一種良性的激勵,而且讓員工心中充滿感恩。

怎樣做一個家長式的老板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授權。

我們小時候一定都寫過一篇類似於《今天我當家》的作文作業吧,一般就是學校為了讓我們養成獨立的習慣,希望我們在家裏能和爸爸媽媽轉換角色,做一天家中的“小主人”。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在周末的一天做家長的角色,計劃出門去買什麼菜、做什麼飯、家中要如何整理、一家人的周末活動如何安排等等。如果真的這樣進行一次之後,一般來說,小孩子對家庭的理解會更深,獨立的趨向也會更強,家庭關係也會更融洽——這種讓小孩子來決定的是高度授權。

回想我們作為小孩子的時候,如果家中的父母有較為民主平等的觀念,那麼即使作為小孩子我們也會得到一些“決定權”。比如裝修房子的時候,你可以參與討論並且決定一下自己的房間用什麼顏色的塗料漆,買自己的鞋子時你可以決定要什麼款式和顏色;再比如父母告訴你去洗碗,但是告訴你可以選擇用洗碗刷還是洗碗布來完成——這種分配任務讓小孩子參與的是低度授權。

那麼作為老板,就要把高度授權和低度授權結合起來,讓員工有機會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要分配任務讓他們自己解決,幫助他們更快地獨立和成長起來。

有了懂得授權的“家長式老板”,下次唱起“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時候就會更有感覺了吧。

手把手教你學會“分身術”

如果你恨不得把一秒鍾掰成兩半來用,那麼試試下麵這些高效率的人士們總結出的方法吧,學習一下“分身術”是怎麼玩的。

1 每次完成一項工作之後,休息一下。

2 不要為自己無法控製或暫時沒有完成的事情擔心。

3 一次隻做一件事情。

4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處理能給公司帶來長期受益的事情上。

5 盡可能地減少紙上的工作,以便節約時間、精力和資源。

6 學會享受工作。

其實我們總結一下可以發現,學做一個懂得“分身術”的老板,要做好的就是以下三點:

1.做最重要的事;

2.授權給別人,分配工作;

3.把握公司或組織的大方向。

如果你過去是一個“勞作死”式的老板,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你的轉型了,你的親和力並不會因為你不事必躬親而減弱,反而會讓你成為受人歡迎的公司“大家長”。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上班時要記得的事

工作日的時候,盡量在一天工作開始之前就用一到兩個小時來思考。

把手表撥快五分鍾。

隨時在口袋裏放一些空白卡片,一旦想到好點子,隨時記錄下來。

隻做最重要的事情。

把上午的時間留給自己,下午的時間留給其他人。也就是上午用來思考規劃,下午用來溝通。

一旦拿起一份文件,就一定要在放下之前有所收獲。

請助理幫忙處理郵件、打印資料、填寫表格等常規工作。

每星期專門抽出一小時來處理瑣碎的事情,比如整理名片、給朋友發賀卡等。

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士來做。

第四節 學會接受和拒絕

為自己,還是為了誰

一個朋友住在北京郊區的四合院裏,出入方便,小院子可以種花花草草,很是愜意,可是平房距離近、私人空間小的問題也就出現了。當他好不容易得閑在家中伏案碼著字兒的時候,窗外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們就會跑來跑去地嬉戲打鬧,讓他注意力難以集中。一連幾天,他實在受不了了。怎麼辦呢,他想到過去看過的一個故事和自己的情況類似,然後學著故事中的老人,把小孩子們叫到門口,給了他們10元錢,說謝謝你們讓我感覺很熱鬧很快樂,這些錢是感謝你們的。第二天,他又給了那些孩子們5元錢,依然說了謝謝的話。又過了幾天,他給孩子們1元錢,還是說很感謝這些孩子給他帶來的歡樂。可是孩子們都很不服氣,說:“我們這麼辛苦,可是卻隻得到1元錢,太不值得了。我們再也不為他玩兒了。”孩子們換了別的地方玩耍,他從此清淨多了。

這個朋友不禁感歎小朋友的單純,以及知識真的是無國界的,外國老人的方法在中國也行得通。

從我們做事的動機和結果上看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這些小孩子們不知不覺就把外界提供的獎勵作為了自己的動機。本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卻因為別人的獎勵而改變了玩耍的性質,好像變成了“為別人表演”的勞動,而勞動是需要回報的,小孩子們越來越覺得委屈,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玩耍本來就是沒有任何報酬的,和別人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但是很多成年人卻像這些孩子一樣,很容易就被外界環境控製,改變自己的行事動機,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所謂的“賭氣”。比如兩個成年人在婚姻生活中,可能由於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賭氣引發大的爭執。我們知道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不同的,男人更傾向於集中式的思維,而女人則更傾向於發散式的思維。

有一天,丈夫和妻子在家看電視,或者說丈夫在看電視,妻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包著餃子,嘴裏還跟丈夫說著公司發生的各種事情——很普遍的情況:丈夫沒有反應或隔了很久才回應一句:“嗯?”接下來,妻子開始抱怨丈夫一點兒都不懂得體諒她,在公司有那麼多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還要承擔大部分的家務,需要人理解,可是丈夫卻一點兒都不關心。結果妻子幹脆扔下手中的餃子皮:“你這麼對我,我幹嗎還要給你做飯?”

丈夫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看電視看了沒有幾分鍾,就會麵臨這樣的情況,愣了一下之後說:“你這麼莫名其妙,我為什麼還要為了你這麼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