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我不是一隻鴕鳥——專注、不逃避
人人需要專注力
專注力,是指我們專心於一件事物或者某個過程中的狀態,也叫做注意力。從醫學角度看,有良好的專注力,能夠給大腦提供一個更好的條件去進行記憶、感知和其他思維活動。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我們對於信息的接受是有選擇性的,比如看到不願意看到的畫麵我們會偏過頭,盡快用其他畫麵來衝淡它;不想入耳的聲音我們會選擇性地過濾掉,把注意力集中到想要聽的內容上去;就連內心深處,也把不想記住的事情放到更深的地方,而把愉悅的記憶放在淺層,方便我們隨時拿出來回憶快樂的感覺。
但是,如果沒有很好的專注力,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到想要進行的動作上,比如在電影院裏如果專注力不佳的話,就無法沉浸在影片中的世界裏,而會把整個影院裏的各種電話聲、寶寶哭叫的聲音或者別人嘴裏嚼爆米花的聲音都收入耳朵裏,想象一下這該是多麼掃興的場景啊!
在熱播劇《愛情公寓》第三部裏有這樣一個場景,可以對我們理解專注力有一些啟發。劇裏的一個男生展博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他總是聽到手機在響鈴,於是另一個患者假扮的醫生就給他出主意,說可以試試一邊做深蹲跳,一邊做數獨遊戲,於是展博就照做了,發現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件“數獨深蹲跳”遊戲上,竟然真的沒有聽到手機的聲音了。
這段劇情是電視劇的一個笑點,但是也說明了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法可循的,當然讀者朋友們可以試一下這種個性“數獨深蹲跳”,說不定真會有不錯的效果。
除了這個例子,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讓注意力更加集中。
首先,放下負擔。蝸牛和烏龜都走得那麼慢,經過大膽推測,也許這跟它們身上背著很多東西是有密切關係的。所以首先要放下我們心裏的負擔和壓力。
第二,要放鬆心情,得到優質的睡眠。精神以身體為基礎,要想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當然要有一個好的身體狀態作保證。放鬆心情,好好睡一覺,然後你的體力也會給注意力更好的保證。
第三,做一些注意力集中的訓練。找一些能讓你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去做,比如做做邏輯思維題、玩玩數獨遊戲等,經常地練習一下,可以鍛煉我們對注意力的掌控。
第四,一次隻達到一個目標。如果要你一邊跑步、一邊計算數學、一邊觀察路邊有多少穿紅色衣服的人,還要一邊記住路過的公交車的車牌號——天哪,你要極力地忍著才可能不崩潰吧。注意力也是這樣,每做一件事情,找到最大的那個目標,盯著它,而不要想著麵麵俱到,同一個時間注意一件事情就好了。
專注是一種能力,瞄準靶心、扣動扳機吧!生活也是奧運賽場,每一場比賽都可以做我們自己的冠軍。
無數個人告訴你不要逃避,但隻有你能管住自己的腳
法國詩人拉·封丹說:耐心和持久勝過激烈和狂熱。
英國作家狄更斯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荀況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尼采說:始終全神貫注的人可以避免一切的困窘。
古時諺語說:一隻狗同時追趕幾隻野兔,必然一隻也抓不到。
……
有無數個人告訴你不要逃避,也有無數個人告訴你專注堅持,但是,最終隻有你才能管住自己的腳。
如果你想要開始一件事情,或是想要養成一個習慣,那麼就先從艱難的第一步開始吧,因為當你發生改變的時候,也許身邊的朋友會覺得非常不習慣,他們會有一種“好朋友就要脫離原來的圈子了”的不安全感,於是會對你的改變形成一種不自覺的阻礙。但是你需要讓這些朋友知道,雖然你的習慣或者做事風格會發生改變,但是友情是不變的,你需要朋友的支持,並以這些支持為動力。
第一步開始了之後,就可以繼續向前走了。眼前隻有路,心裏想的隻有“繼續往前走”。這時你可以選擇一句最激勵你的箴言,牢記在心裏,在必要的時候提醒和鼓勵自己,不要再去看那些勵誌故事或是哲理散文了。因為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所有的決定都來自於自己。別人的故事終究隻是別人的,你需要創造自己的傳奇。
專注,讓你做得更好
一個研究機構經過對在校學生的訓練,總結出了提升專注力的以下八個原則:
1.學會利用目標的力量,製定積極目標;
2.保持積極的興趣,提升自信;
3.超越難點,莫鑽牛角尖;
4.合理分配工作與閑暇時間,享受有節奏的生活;
5.保持生活環境潔淨;
6.善於排除內外環境的幹擾;
7.適時清掃大腦垃圾;
8.定期活動感覺器官。
“節奏分明地處理工作與休息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在難點上停留”,似乎是中國人的兩個難點。我們在此就來認真分析一下這兩個原則。
首先,節奏分明地處理工作與休息之間的關係。
工作和休息是中國人普遍不能理性應對的兩個問題,因為在我們心目中,這兩者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總是會偏重一方,時間久了難免走了極端,有些人拚命工作成了工作狂,有些人懶散倦怠喪失了競爭力,中國的孩子從小就沒有很強的能力來處理兩者的關係。哈佛圖書館有一句訓誡說“像狗一樣地學,像紳士一樣地玩”,就是一種理性對待兩者的態度。這裏說的節奏分明,並不是讓兩者劃清關係,而是說我們要有對工作和休息的控製力。如果決定工作的時候,那麼就專心工作,心裏不能想著幾天之後的度假計劃;如果決定去休息,那麼就完全放鬆自己,不要心裏還惦記著工作上的事情。這樣,才不會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浪費了休息時間。
另外一點,不在難點上停留。
中國人有一種“要把鐵杵磨成針”的韌勁兒,但是如果可以去商店裏很輕鬆地買一根針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拿一根大鐵杵去磨嗎?顯然不用。這是方法的選擇。
不過古人也有很好的訓誡,就是如果實力過於懸殊,要麼就用“兵不厭詐”的方法,耍些技巧來贏得勝利,要麼就“不戀戰,走為上”,保全自己的實力,等待下麵的時機。這是策略的選擇。
如果因為遇到一個久攻不下的難點而一直停留在那裏,那麼就會轉移了做事情的目標,忘記了初衷。就像是解一道複雜的幾何題目,如果卡殼了,先繞過去,之後再回頭看的時候,也許就柳暗花明了。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定氣凝神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小動作來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其中,簡單的呼氣吸氣練習就可以使我們放鬆身心,達到定氣凝神的效果。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室內環境,靜靜地坐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讓兩肩自然下垂,兩手順勢放在大腿上,緩緩地閉上雙眼,全身放鬆。然後用鼻子緩慢地吸氣,再均勻地用嘴吐出來,心裏默念“呼……”“吸……”每一次呼氣吸氣的時間要持續10秒鍾,如果有困難,先從5秒鍾做起,再慢慢延長。在呼吸的時候,腦子裏什麼都不要想,把正在忙碌的事情統統都拋掉。如果這樣練習10~15分鍾,再睜開眼睛,就會發現頭腦清楚了,心情也舒暢了,再去工作時,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了。
第二節 時間是個傻姑娘,她也有自己的習慣
時間的規律,你要去順應
赫胥黎說,時間是最不偏私的,它給任何人都是24小時。但是時間也是最偏私的,它給任何人都不是24小時。
回憶一下小時候的經曆就可以知道他說的是對的,同樣的家庭作業,有的小朋友可以專心致誌地很快完成,然後就可以沒有顧慮地去玩耍了。但是也有的小朋友拖拖拉拉,邊玩邊學,直到睡覺前還沒有完成,不知道怎麼辦,著急得幾乎流淚。
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隻要我們掌握方法和小部分的技巧,就能夠高效地完成。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學習來發現並掌握這些規律,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可以讓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時間的管理也是這樣,就好像對待家裏的拉布拉多犬一樣,順著它的毛撫摸它,會讓它覺得非常舒服,揉揉狗狗下巴到喉嚨部分的“舒服區”,甚至會讓它愉快到想要癱在地上對你俯首帖耳。可是如果你總是逆著它毛發的方向去撫摸它,就會讓狗狗感覺非常不舒服、受到了冒犯,即使你是它的主人,它也會毫不留情地給你一個教訓嚐嚐。
但是還是會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明明知道順應時間規律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好處,卻還是隨心所欲地不按章法出牌,明明應該休息的時候他卻打著哈欠拿出了文件,本該專心工作的時候他卻打牌放鬆心情,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也隻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時間這個家夥有什麼樣的個性習慣,知己知彼然後投其所好,你會發現時間也是一個忠心耿耿的朋友,它也願意給你豐厚的回報。我們這裏選擇了四個時間管理的法則來和讀者朋友們分享,分別是學習曲線法則、報酬遞減法則、反效法則和黃金三小時法則,希望大家通過了解時間規律,能夠加深和“時間朋友”之間的情誼。
學習曲線法則和報酬遞減法則
學習曲線法則
學習曲線法則是說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段裏,連續進行固定模式的重複工作,工作的效率會按照一定的比例遞增,從而使得完成單位任務量的時間遞減,形成一條向下的曲線。
這個法則的本質就是四個字:熟能生巧。通過對一個動作的重複來增加完成該動作的熟練程度,越來越熟練,於是所用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而且由於我們在進行重複的動作時會產生一種慣性,會自然地進行下一個動作,也就減少了轉換其他工作的中間環節所占用的時間。
那麼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應用這個法則呢?答案是,相同類型的事情,請你把它集中起來處理。
比如要給很多客戶打電話來溝通同一件產品的數量問題,那麼就選擇一個時間來集中打這些電話。因為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溝通同一個問題可以讓你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麵對客戶可以更加有理有據,而且前一個客戶提出的疑問你可以作為參考資料,在後麵的溝通中主動解答,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
再比如你需要購買很多種物品,但是目的地都是去超市。那麼在出門之前要列一張詳盡的清單,一次性買齊所有的東西,避免有落下的項目或者跑出去很多次。或者你要去不同的地方買不同的幾樣東西,那就提前想好一條路線,盡量避免重複和走回頭路,一氣嗬成做完這些,不僅節省時間,還會很有滿足感。
想想明星們給海報和照片親筆簽名的時候,也是一次性地集中簽完自己的名字,非常熟練地簽完一張又一張,就幫他們節約出另外一個短暫睡眠的時間了。
報酬遞減法則
報酬遞減法則和前麵的學習曲線法則是正好相反的,是說“從事某一項創新型的工作超過特定的時長之後,單位時間內取得的工作效果就會降低”。這個和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的法則有些類似,非常饑餓的時候吃第一個小麵包所獲得的滿足感,與吃第三個小麵包所獲得的滿足感相比,一定是強很多倍的。
因為我們畢竟是人,我們的神經需要不同的刺激來獲得興奮,但是如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從事同樣單調的工作,那麼刺激水平就一直停留在一個高度,神經就會覺得疲憊,進而變得遲鈍,效率也就下降了。尤其是市場策劃一類需要不斷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工作,需要對大腦進行間隔的和不同類型的刺激,保持大腦和思維的活躍,才能有更棒的靈感和出人意料的創意。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用報酬遞減法則呢?記不記得在學校裏讀書的時候,會有45分鍾的上課時間和10~15分鍾的課間休息時間,沒錯,應用報酬遞減法則的方法就是四個字:勞逸結合。
利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30~45分鍾來進行思考和工作,接著給自己10分鍾左右的時間來放鬆,比如在辦公室走動走動,活動下筋骨,或是閉目養神一會兒。
同時,還要注意給大腦不同類型的刺激,比如進行一段時間邏輯思維的工作之後,可以換換口味,作作形象色彩方麵的思考,閱讀半小時文學名著之後,可以讀一讀自然科學類的文章,這樣我們的思維就能夠同時得到休息和鍛煉,變得越來越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