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你們投票選出來的總統。因此,我要求你們批準我:做你們祈禱的總統。
——(美)傑拉爾德·福特
尼克鬆總統被迫辭職後,副總統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1913~)於1974年8月9日午夜12時3分,在白宮東廳宣誓接任美國總統。
福特原名小萊斯利·林奇·金(Leslie Lynch King,Jr.),出生兩周後因父母分居而隨母親遷居大急流城(Grand Rapids)的外婆家。2年後,隨母親改嫁油漆商福特而改稱現名。學生時代的福特,是密歇根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優秀生和橄欖球明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任海軍少校,1948年成為共和黨國會議員,1965年當選眾議院少數黨領袖。
1973年12月,福特接替因漏稅醜聞而辭職的斯皮羅·阿格紐(Spiro Theodore Agnew,1918~1996)出任美國副總統,9個月之後又接替因水門事件而下台的尼克鬆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
福特的妻子這樣描述他:“他以偶然的機會當了副總統,又以偶然的機會當上了總統,兩次都是接替了丟人現眼的首腦辭去的職務。”
福特從前就支持尼克鬆的內外政策,他上台後的政策也被認為是“沒有尼克鬆的尼克鬆政策”。但是,為了平複水門事件對美國政治機製所造成的創傷,福特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係列努力。
入主白宮後,福特下令拆除了總統辦公室的電子監聽裝置,大赦越戰逃兵和拒服兵役者。任命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1932~)替換尼克鬆政府的白宮辦公廳主任,挑選東部權勢集團代表人物百萬富翁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A. Rockefeller,1908~1979)出任副總統,試圖擴大其執政的政治基礎。
不過,福特隨後對尼克鬆總統的“絕對赦免”(Unconditional Pardon)卻震驚和動搖了美國公眾的信任,也開啟了他與國會的一連串分歧與衝突。在內外交困的曆史處境下,福特政府既沒有走出經濟滯脹,外交上又因為對第三世界挑戰的長期忽視而陷入了更加困難的局麵。
1976年,鮮為人知的前佐治亞州州長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24~)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擊敗共和黨在任總統福特,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平民主義姿態入主白宮。
卡特上台後,一改新政以來民主黨人的自由主義改革綱領,在國內政策上轉向保守主義,不惜以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為代價反對通貨膨脹,削減社會保障開支,取消和減少對企業的管製,在勞資糾紛中采取反勞工立場。結果經濟形勢更加惡化,在1979年能源危機的打擊下經濟滯脹進一步深化,將卡特政府推進了政治絕境。
在外交上,卡特總統起初強調理想主義的“人權外交”(Human Rights Diplomacy),而後轉向強調實力外交的“卡特主義”(Carter Doctrine),聲稱以武力等一切手段回擊國際恐怖主義和蘇聯的全球擴張主義,實際上卻在與蘇聯的戰略對抗中屢受挫折,但是順利實現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
“卡特主義”修正了美國政府自1970年代以來的戰略收縮態勢,結束了尼克鬆主義對蘇聯的緩和政策,轉而倚重軍事實力來爭奪和維護美國的全球地位。
吉米·卡特總統就職時的起始基調很高,他從國會山的斜坡上鑽出豪華大轎車,攜同漂亮的妻子沿著賓夕法尼亞大道一路走來,陶醉在人們的歡呼聲和明媚的陽光中。
經過勾心鬥角的水門事件時代,一股開放和樂觀主義的清風似乎吹進了美國人的生活中,這是個美妙的時刻,可以說後無來者。
數年後,當他就從何處起筆寫他的《回憶錄》而征詢我的看法時,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毫無疑問,總統先生,您應該從就職日您的那次步行開始。”
——(美)埃德蒙·莫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