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有關朝鮮的決定的真正依據幾乎同朝鮮本身毫無關係,與其有關的是侵略。
——(美)格蘭·D·佩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就企圖將朝鮮作為對日戰爭的勝利果實掠奪過來。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與斯大林達成戰後由美、蘇、中、英四國托管朝鮮的諒解。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總統致絕密電給斯大林,提議以北緯38度線為美蘇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分界線。8月16日,斯大林複信表示同意。隨後,“三八線”(38th Parallel)便成了美蘇兩個軍事占領區的分界線,朝鮮由此被分割成南北兩個部分。
1945年9月8日,美軍登陸韓國,開始占領朝鮮南部地區。9月19日,美國在原日本總督府成立了韓國軍政府,由美國軍官出任各級官員。10月21日,在美國生活多年的朝鮮末代皇孫——李承晚(Syngman Rhee,1875~1965)乘坐麥克阿瑟派來的專機從美國回到朝鮮,充當美軍在韓國的代理人。1946年2月14日,美國在韓國成立了以李承晚為議長的“民主議院”,開始公開分裂朝鮮半島。
1948年5月10日,美國軍政府出動數萬名軍警,暴力壓製朝鮮進步人士的強烈抗議,在韓國強行舉行選舉,成立由右派組成的國民議會,並於7月公布憲法,將李承晚扶上總統寶座。8月15日,在漢城宣布成立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12月12日,美國操縱第三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承認李承晚政權為全朝鮮“惟一合法政府”,為後來幹涉朝鮮戰爭埋下伏筆。
與此同時,在朝鮮北方,由金日成(1912~1994)領導的朝鮮勞動黨和人民軍也在政權建設方麵取得了進展。1948年8月25日,朝鮮北方在平壤舉行了最高人民會議議員選舉,9月8日通過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並選舉產生了中央政府。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Korea)宣告成立。
朝鮮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美國稱霸亞洲的野心,也引起了美國的仇視與不安。1948年8月24日,美國與韓國簽訂了《美韓暫行軍事協定》,向韓國大舉提供武器裝備,並決定建立由美軍顧問控製的韓國陸、海、空軍隊。1950年1月26日,美韓進一步簽訂了一個增加美國軍事物資供應的防務協定。隨著韓國軍事力量的急劇擴張,李承晚政府開始叫囂以實力“北進統一”朝鮮。
1950年6月25日淩晨4時,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朝鮮內戰爆發。當日,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要求朝鮮北方撤退、雙方立即停火。
6月26日傍晚,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海、空軍支援韓國軍隊,第七艦隊(Seventh Fleet)進入台灣海峽“保衛台灣”,同時增加對菲律賓和印度支那的軍事援助。當晚,美國操縱安理會通過了要求各成員國援助韓國的聯合國決議,為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製造了法律依據。6月29日,杜魯門總統授權麥克阿瑟動用麾下的地麵部隊,並授權海軍封鎖朝鮮,美國陸海空三軍由此全麵介入朝鮮戰爭。
到6月28日時,朝鮮人民軍已經攻占了漢城,並在隨後兩個月內占領了韓國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美軍第24步兵師被殲滅,師長威廉·迪安少將(Major General William F .Dean,1899~1981)被俘,美軍和韓國軍隊退縮到朝鮮半島東南部的釜山灘頭(Pusan Beachhead)。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由美國起草的決議,要求各成員國派兵組成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並在朝鮮成立統一的司令部,同時授權在朝鮮使用聯合國的藍色旗幟。次日,杜魯門總統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將朝鮮內戰擴大為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