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美洲和亞洲戰略(1 / 1)

倘若你阻塞日本的經濟發展機會,倘若你的舉動像是監獄看守和奴隸工的主人……那麼,隻能導致仇恨越結越深,而且到頭來不免把日本推到蘇聯的勢力範圍中去。

——(美)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與擺平歐洲的浩繁費力相比,美國對西半球的擺布顯得輕而易舉。1948年3月30日至5月2日,美國召集21個美洲國家在哥倫比亞舉行了波哥大會議(Bogota Conference),討論將鬆散的泛美聯盟改組為由美國控製的超國家軍事機構——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會議通過了《美洲國家組織憲章》,規定美洲國家會議為最高權力機構,美洲國家理事會為常設執行機構,泛美聯盟為處理日常事務的常設秘書處,理事會和秘書處均設在華盛頓,美國提供美洲國家組織60%的經費。該憲章於1951年12月13日生效,為美國控製和幹涉西半球事務提供了堂而皇之的法律基礎。

在亞洲,日本戰敗投降後,美國政府於1945年9月6日對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下達了《日本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的文件,明確指出美國要單獨占領日本,並且將戰敗的日本改造為符合美國在亞洲和遠東戰略需要的附屬國。

當年底,在華盛頓設立了盟國遠東委員會,美國實際掌握了處理日本事務的決定權和執行權。在審判日本戰犯、解散各種軍國主義組織、改革日本經濟、文化和教育的同時,由美國人代為起草的日本新憲法也在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新憲法規定,日本實行君主立憲製,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首相由國會提名,內閣對國會負責,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和其他戰爭力量。

在美國占領當局的主持下,日本社會經曆了一係列巨大的民主改革,為戰後日本經濟的複興和發展以及資產階級民主製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為了擴張美國在亞太區域的勢力,1951年8月30日,美國與菲律賓簽訂了《美菲共同防禦條約》(Treaty of Mutual Defens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hilippines),獲得了近40個租借軍事基地。9月1日,又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Tripartite Security Treaty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Australia,New Zealand and the U.S.A.),在西南太平洋上攫取了一係列的軍事通訊基地和“牢靠的戰略後方”。

9月8日,又與日本簽訂了《美日安全條約》(American-Japanese Security Treaty),規定美國享有在日本及其周圍駐紮陸、海、空軍的權利。次年2月28日,又簽訂了《日美行政協定》(Japan-U. S. Administrative Agreement),規定美國可以在日本各地無限製地設置軍事基地,由日本分擔駐軍費用,駐日美軍在基地內外享有治外法權。

1953年10月,美國與韓國締結了《美韓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Korea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54年9月8日,美國又聯絡英、法、澳、新、菲、泰國和巴基斯坦締結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Southeast Asian Collective Defense Treaty)。同年12月2日,又與蔣介石集團簽訂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with Taiwan)。通過這些軍事條約,美國形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和對亞洲的軍事威懾。

與在亞太周邊地區的順風順水相反,美國在中國實行的扶蔣反共政策連連受挫,最終以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的白皮書為標誌而宣告徹底破產。

1948年5月14日午夜,美國支持下猶太國家——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宣告成立。這一年,也是綠色口香糖風行的一年;是“比基尼”新泳裝風行的一年;也是在這一年,世界上最大的一架200英寸的望遠鏡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洛馬山上落成;晶體管收音機發明出來。

——(美)戴維·麥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