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蘇軍也在東線取得節節勝利。到1945年2月,德軍從斯大林格勒一路敗退,已經龜縮到柏林郊區。腹背受敵的德國敗局已定,結束歐洲戰爭的日子為期已近。
但是,此時的亞洲仍處於法西斯日本的鐵蹄之下,500多萬日軍仍盤踞在朝鮮、中國、印度支那、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美國當時預計,在打敗德國之後,仍需付出100萬人的傷亡代價、苦戰18個月才能打敗日本。而伴隨著歐戰的勝利進程,美、英與蘇聯的矛盾和互不信任卻在增加,盟國之間急需加強協商,繼續團結合作。
1945年2月4~11日,美、英、蘇三國首腦聚會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了著名的“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或稱“克裏米亞會議”。會議在原則上達成了戰後分區占領德國和大柏林的協議;為換取蘇聯盡早對日本作戰,會議還犧牲中國的主權和利益,簽訂了大國分贓的《雅爾塔秘密協定》,同意維持外蒙古現狀,把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及附近所有島嶼劃給蘇聯,將大連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等等。
1945年3月中旬,美軍突破齊格菲防線,打到了萊茵河畔。3月23日,美、英主力部隊開始強渡萊茵河。4月1日,北部的英軍與中部的美軍會師,將32.5萬德軍圍困在魯爾區。4月16日,蘇軍在東線大舉進攻,4月18日強渡奧得河與尼斯河,占領什葉羅夫高地;同一天,魯爾區被困德軍殘部向盟軍投降。4月19日,美軍占領萊比錫。4月25日,美、蘇軍隊會師易北河。
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中心,與德軍展開巷戰。4月28日,法西斯頭目墨索裏尼在意大利被處決。4月30日,蘇軍占領柏林的國會大廈;當日下午,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身亡。5月2日,蘇軍全麵攻占柏林,柏林城防司令率殘部投降。5月4日,德國西北部、南部和丹麥、荷蘭、奧意邊境的德軍全部向美、英軍隊投降。
5月7日,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Field Marshal Jodl)代表德國殘存的陸海空軍前往法國蘭斯的艾森豪威爾司令部,向美英盟軍無條件投降。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近郊的蘇軍司令部舉行,凱塞林(AlbertKesselring)元帥等三名德軍將領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爭宣告結束。
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同時,美英盟軍也加強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攻勢。1943年夏秋開始,美軍從太平洋南部和中部一路北進,突破日軍的外圍防線,向日軍的內防禦圈發起攻勢。1944年6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進攻西太平洋通道上的重要關隘——塞班島,與日軍殊死激戰,殲滅3000多名日軍,於7月7日奪取塞班島。
6月19~20日,美國海軍第5艦隊在馬裏亞納海域大敗日本海軍,擊沉3艘日軍航空母艦、2艘油船,重創日軍4艘航母、1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和1艘油船,摧毀日軍450架飛機,美軍奪得了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隨後,美軍突破太平洋上的日軍內防禦圈,攻占了關島,將日本本土及西南諸島置於盟國正麵打擊之下,日本朝野陷入恐慌,東條英機內閣於7月18日倒台。
10月24~25日,美國第7艦隊和第3艦隊在蘇裏高海峽、薩馬島海域和恩加尼奧角海麵,與日本海軍展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3次海戰,史稱“萊特灣海戰”。雙方投入282艘艦隻參戰,日軍遭到災難性慘敗,損失4艘航母、3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從此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
1945年1月9日,美軍登陸菲律賓,2月25日攻占馬尼拉,5月中旬完成菲律賓戰役,前後殲滅日軍40多萬,擊毀日軍飛機90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