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立期間,英國海軍隨著戰爭的進程而不斷加強海上封鎖,不時地搜查或扣押美國商船,曾多次引發美英關係危機,但是最終還是求同存異、有驚無險。而美國的立場日益偏向英國和法國方麵。
1917年1月22日,威爾遜總統在國會發表演說——《沒有勝利的和平》(Peace Without Victory),呼籲交戰雙方實現“無勝敗的和平”,以便長保世界和平。1月26日,英國政府表示願意與德國進行和平談判。1月31日,德國政府悍然宣布:從2月1日起德國潛艇將不加警告擊沉所有敵國和中立國船隻。威爾遜總統被迫宣布斷絕與德國的外交關係,但是仍然不希望卷入戰爭。
2月25日,英國將其破獲的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Arthur Zimmermann)勾結墨西哥、組織反美聯盟的密電寄給了美國政府。威爾遜總統閱後甚為震怒。3月1日,威爾遜授權將《齊默爾曼電報》(Zimmermann Telegram)交給新聞界發表,美國輿論隨即大嘩,全國掀起反德浪潮。
4月2日,威爾遜總統提請國會召開特別會議,並發表了要求對德國宣戰的演說,宣稱美國必須“為世界和平與民主而戰”。4月4日,國會兩院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威爾遜總統的戰爭谘文,美國正式對德國宣戰,站到了協約國一邊。
1917年5月,國會通過了《選征兵役法》(Selective Service Act),要求21~30歲的美國成年男子一律登記應征。8月,國會又將征兵年齡擴大到18~45歲。美國宣戰時擁有現役軍人20萬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2400多萬美國成年男子進行了登記,將近280萬人應征入伍,前後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達到4791172人,其中139萬人實際參加了法國戰場的戰鬥。
由於遠征的需要,美國海軍力量在戰爭期間得到了急劇的擴充。1917年7月1日,美國海軍隻有7艘軍艦和6艘貨船,到1918年11月已有143艘艦艇和遠洋運兵船,到戰爭結束前美國海軍艦隻已達2000多艘,服役官兵53.3萬人,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廣闊水域上執行運輸、護航、巡邏、布雷和戰鬥任務。
1917年5月,威爾遜總統任命約翰·潘興將軍(JohnJoseph Pershing,1860~1948)為美國遠征軍(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司令。6月,美國步兵第一師抵達法國,到年底已有20萬美軍進入法國。
當年11月7日,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戰爭。東線德軍得以西調,1918年3月21日在西線發起春季攻勢,協約國力敵不支;4月14日,威爾遜總統同意由法軍總參謀長費迪南·福熙(Ferdinand Foch,1851~1929)擔任協約國軍總司令,指示潘興將美軍4個師交給福熙統一指揮,美軍很快投入了戰鬥。
1918年6月3日,德軍擊潰法國第六軍團,兵臨距離巴黎隻有56英裏的馬恩河(Marne)。美軍第二師奔赴戰場,經過3周鏖戰,將德軍趕出了貝萊奧森林(Belleau Wood),同時美軍也付出了9777人的傷亡代價。隨後又有8個美軍師趕到,法美聯軍在8月上旬肅清了馬恩河地區的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