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冬季養生,補腎調陰陽(3 / 3)

●按摩太溪穴治療手腳冰冷

冬天很多老人會被手腳冰冷困擾,刺激太溪穴能起到祛寒作用。睡前刺激太溪穴,每天堅持,症狀會漸漸好轉。也可以在白天,將米粒貼在太溪穴上,若能同時刺激次黲穴、湧泉穴效果更好。

冬至時節易發生心肌梗死,保暖很重要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心腦血管疾病往往會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寒冷的氣溫作用於機體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從而為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和加劇提供了條件,易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病症。因而冬季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其他季節為高。

另外,氣候急劇變化、氣壓低時,冠心病病人會感到明顯不適。國內資料表明,低溫、大風、陰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誘因之一。冬至正值歲末,是冷空氣最活躍的時候,有的地方有時平均氕溫的下降幅度可達7~10℃。冬季防心肌梗死,要注意保暖,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冬季多霧、氣溫低,不宜早出晨練。

冬至要預防肺炎

中醫認為,肺炎屬中醫“風溫”、“咳嗽”等病症範疇。其常因勞倦過度等人體正氣不足時,感受風熱之邪或風寒之邪,入裏化熱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器官的功能也在逐漸衰退,腎陽不足,抵抗力下降,再外感風邪,導致肺衛不固,肺失宣降,故而非常容易罹患肺炎。

可用拔罐法治療肺炎。先用常規方法對大椎穴、身柱穴、肺俞穴進行消毒,首先在穴位上施針,然後以閃火法在以上穴位拔罐,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注意隨症施用相應治療方法,在聽診時噦音較明顯的相應區,如右側肩胛區和右側胸區稍下端等部位,施以單純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

平時應保證飲食均衡、營養充足,並進行適當的活動鍛煉,以增強體質。勤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新鮮流通,陽光充足,以減少空氣中的致病細菌。同時,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小寒——溫腎壯陽,年頭年尾腎都強

每年公曆的1月5-7日是小寒節氣。小寒時,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小寒之後,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小寒正值“三九”,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較冷的節氣。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因此這個時候正是關節痛、頸椎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這時除了要預防以上疾病之外,還要注意預防“四低”:一防低血壓;二防低血糖;三防低體溫;四防氣脫。

小寒時節還要注意養腎、保胃。“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由於人身陽氣源於腎,所以寒邪最易中傷腎陽。可見,數九寒冬若欲禦寒,首當養腎。另外,天氣突然轉涼,溫度的降低會直接刺激人體,使得胃腸功能變得紊亂,如果不注意胃部保養,就會影響正常的消化和吸收。

這個時期,雖是寒冷,但陽氣也在緩慢地積攢、上升,是飲食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切不要貪戀膩厚、辛辣的食品。氣候幹燥寒冷,貪戀膩厚食物,很容易長出小痘痘。這一時段還是以補氣潤燥為主。

小寒節氣的氣候變化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在小寒和大寒期間,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了嚴寒時期,北方的土壤不再溫軟,已經凍結;河流不再流淌,已經封凍,再加上北方冷空氣的不斷南下,天氣極寒。因此,這段時間被人們稱為“數九寒天”。

小寒節氣的人體反應

●氣血不通

天氣寒冷,容易傷害人體的陽氣,寒邪侵襲人體後,使體內經脈拘急,氣血運行不暢,肌肉及關節失去了陽氣的溫煦及血液的滋養,以致出現肌肉關節疼痛和麻痹,也就是中醫所謂的“不通則痛”及“不榮則痛”。

◆人體消耗大,對熱能的需求增多

小寒節氣的天氣愈加寒冷,人體熱能消耗也會明顯增加,因此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需求也增加了。人體會攝入更多的富含糖類和蛋白質的食物,增加熱動力,儲備能量抵禦嚴寒的侵襲,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小寒節氣的養生原則

●數九寒天先養腎

小寒為寒邪最大的節氣。中醫認為,寒邪傷腎陽,腎的陽氣一傷,容易出現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現象;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幹口燥,頭暈耳鳴隨之而生。因此,小寒時節要先養腎。

●冬季不宜亂補

寒冬臘月是進補壯陽的好時機,一些體弱多病者常服用一些壯陽藥食進行調理或禦寒,但是效果不一定好。補陽藥食主要適用於陽虛患者,如陽痿、早泄、性欲減退等。如果隨便或者刻意服用一些“壯陽品”,往往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因此不宜亂服。

●天寒地凍多食粥

民間有冬至吃紅小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常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的功能,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節食,以養胃氣。另外,還有補陽驅寒的羊肉粥、養心除煩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紅棗粥等都適宜在冬季食用。

忌燥熱和寒涼,多苦少鹹

●飲食溫補忌燥熱

冬李是四季進補的最佳時機。冬季多寒,宜食溫性食物。煎、烤、炸等燥熱食品應當少吃,蔥也要少吃。

●多苦少鹹養心氣

冬季飲食養生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基本原則,以“藏熱量”為主。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鵝肉、蝦、韭菜、桂圓、黑木耳、甲魚、蘿卜、核桃仁等。

●忌食寒涼

飲食不當,是導致人體陽氣損傷的第一因素。冬天,人的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生冷寒涼性食物,易損傷脾胃陽氣。因此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肉等性涼的食物。

推薦小寒養生菜譜

●薑絲枸杞炒山藥

取山藥350克,枸杞子30克,薑25克,植物油15克,鹽、雞精各2克。山藥去皮,切片,放沸水中焯過;枸杞子用水泡開;薑去皮後切細絲。鍋內加植物油燒熱,加薑絲炒香,即放入山藥片炒,加入鹽、雞精和枸杞子炒熟即可。此菜可健脾益胃、助消化。小寒時節多食用,還能滋補腎陽。

●山藥燉羊肉

取番茄、山藥各200克,羊肉(瘦)400克,香菜30克,蔥15克,植物油20克,料酒10克,雞精、胡椒粉各2克,鹽、花椒各3克,高湯1000毫升。番茄、山藥去皮切滾刀塊;羊肉切條塊,用沸水焯過;油鍋燒熱,投入花椒,炸出香味,撈出花椒不要,花椒油留用。鍋內加蔥段煸炒,加入羊肉塊翻炒,烹人料酒,加高湯、鹽燒沸,用小火煨燉至八成熟,加山藥塊燉熟,再加入番茄塊燉軟,加入雞精、胡椒粉,撒香菜,淋花椒油即可。此菜有補腎、補虛的功效。

●什錦板栗湯

取板栗200克,水發黑木耳5朵,番茄1個,冬筍1/2個,薑2片,清湯800毫升,鹽、雞精各適量。將板栗煮熟去殼,剝去澀皮,冬筍加水煮後切成片。番茄挖去蒂部,劃上十字刀,人沸水中燙一下,過冷水剝去皮,切成小塊。鍋中加入清湯、板栗、黑木耳、冬筍、薑片,煮開後改小吠煮至板栗熟軟,加入番茄稍煮,用鹽、雞精調味。此湯可補腎強腎。

小寒藥補以溫補為宜

小寒要合理溫補。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髒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能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采用食補、藥補相結合的方式,以溫補為宜。常用補藥有紅參、丹參、黨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子、當歸等。

●紅參鹿茸飲

用鹿茸、紅參各3克研細末,再用丹參15克,紅棗10顆煎湯送服。此飲具有益氣養心的功效。適用於老年人心跳緩慢、頭暈、氣短、乏力等症。

●黨參核桃五味子飲

取核桃2個,黨參15克,五味子10克,南沉香7.5克(研末後下),水煎,分2次衝服蛤蚧粉(蛤蚧1條,研末,分為2次服用)。此飲有治腎虛氣喘的功效。

●五加二仙酒

取南五加皮、仙茅、仙靈脾各60克,白酒2000毫升。將上藥切碎,共同裝紗布袋內,紮緊口,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隔日搖動1次,經30天即可飲用。每日2次,每次溫服20~30毫升。此酒具有滋補腎陽、強腰壯骨、益精的功效。

正確鍛煉很重要

●合理安排呼吸方式

冬季運動換氣時,宜采取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因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對吸進來的空氣進行加溫,並抵擋住空氣裏的灰塵和細菌,對呼吸道起保護作用。嘴巴微微張開即可,把舌頭卷起抵住上齶,讓空氣從牙縫中出入。

◆合適的鍛煉環境

對於堅持冬跑的人,要特別防止滑跌。遇到冰封雪飄的天氣,可在室內、陽台或屋簷下原地踏步跑,在能收到鍛煉效果的同時,又能避免意外的發生。在大風、大霧、大寒等冷高壓影響下的早晨,低層空氣會受到嚴重的汙染,不適宜進行露天鍛煉。冬季應該“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鍛煉時間最好在日出之後。

●冬季穿衣有技巧

寒冷時節衣服不宜穿得太厚。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為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實,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的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關係。當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後,空氣層厚度隨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隨之增大。但當空氣層總厘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了。

●鍛煉前熱身運動要做好

俗話說“冬練三九”,意為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由於冬季人體血液流動緩慢,關節僵硬,在鍛煉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這時肌肉的黏滯性增高,關節的靈活性降低,運動過猛,極易發生運動損傷。可采用慢跑、擦麵、浴鼻及拍打全身肌肉等方法完成運動前的熱身準備。

養脾經,血海穴是關鍵

●足太陰脾經養生法

中醫認為小寒時節對應人體的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歸屬於脾髒,與胃相聯係,溝通脾胃及肢體內外。

脾經感受的各種刺激,可以傳至所屬的脾髒所聯絡的胃腑。反過來,脾胃的生理功能失常,也可以通過脾經反映於體表。早上9:00-11:00時,氣血流注於脾經,脾經最旺。此時運動腳趾養脾胃。脾經起於足大趾,胃經經過第2、3趾間,所以對脾胃虛弱的人,經常活動腳趾,可達到健脾的作用。

●血海穴治療一切血疾

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是專門治療血疾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補血養血、引血歸經的作用。血海穴既可以益氣養血、理血調經,又可以行血化淤、清熱涼血、祛除濕濁,故可用於各種與血有關的婦科病症。長期按揉血海穴,並配伍三陰交穴,還可以輔助治療痛經、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

根據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觀點,可刺激血海穴涼血、熄風、止癢。刺激血海穴,也可以用刮痧板的尖端點按,對促進血液運行、改善微循環、調節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正常活動功能等有奇效。

小寒要防止低體溫

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怕冷、手足涼、脈弱無力。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發生低體溫的原因。:一是老年人對寒冷的反應不明顯,一般人感到冷了打寒戰,皮膚會緊縮,以減少體內熱量的散失;而老人因為反應不明顯,甚至沒有反應,體內的熱量就不斷地散失,體溫也就越來越低,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二是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濕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麵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多穿些衣服,戴上帽子。吸煙的老人最好停止吸煙。睡眠時注意保暖,可用熱水袋和電熱毯;飲食上可吃一些牛肉、羊肉、海魚等熱量高的食物以禦寒。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補,或服金匱腎氣丸,晚飯可吃羊肉、雞肉等溫熱性食物,或製附片10~15克燉肉。注意,製附片用布包先煮2小時,加肉後再煮1小時,吃肉喝湯。要鼓勵老年人適當運動。

小寒易形成老年性低血壓,中藥治療效果好

低血壓屬於中醫“眩暈”“厥證”範疇。通常因心悸怯弱、勞思過度,或久病心血不足,或飲食所傷、脾胃不和,或腎陰虧耗等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腦髓失養而引起。人到老年就容易氣血不足,再加上小寒季節氣候寒冷,冷則血凝,血液流動更慢,就容易形成老年性低血壓。

有低血壓的老人可用黨參15克、黃精12克、肉桂10克、紅棗10顆、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續15日。對治療低血壓效果很好。睡前也可含幾片人參,亦可用人參3~5克、黃芪10克燉肉食用。

大寒——防風禦寒,壯腰健腎筋骨強

黃帝內經大寒養生經

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月20-21日。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風大,低溫,地麵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這個時節應注意保暖,外出時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圍巾。最需要預防的是心腦血管疾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係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應盡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作。

在大寒節氣裏,人們很容易感冒。因此,要注意到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特別是太陽沒出來之前的空氣質量和室外氣溫都不適宜運動。此外,冬天的早晨氣溫過低,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因此,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進行戶外鍛煉。

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室內取暖時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搭濕毛巾以保持室內的濕度。要多喝白開水,補充體內水分。中老年人可堅持臉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來增加機體的抗寒能力。

由於大寒與之後的立春相交接,飲食上也應考慮到季節變換,以吃溫性和綠色食物為主。比如雞肉、羊肉、牛肉等,其次嗬選一些平補類的食物,比如蓮子、芡實、薏米、紅小豆、紅棗、銀耳等。還可多吃點黃綠色的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等。大寒節氣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適當多吃點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禦風寒的侵擾。

大寒節氣的氣候變化

●溫度由低漸高

大寒時值公曆1月的下半月,農曆十二月的下半月,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已經到來了。但在氣象記錄裏,大寒的溫度卻不像上幾個節氣那樣酷冷,雖然還處於寒冷時期,但溫度已經開始由低漸高了。

●降水稀少

大寒時節,在曆史記錄裏有半數年份降水不到1毫米,個別年份在5毫米以上。常出現寒潮、大風天氣。詩文裏描述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國風光,在大寒時節裏躍然眼前。

大寒

●皮脂腺分泌物排出困難

人體皮脂腺分泌的脂肪熔點為30℃左右,到了嚴寒季節,皮膚脂肪幾乎凝成固體狀態,所以排出更加困難。因此皮膚在冬天特別幹燥。

●人體抵抗力極低

髒腑的陰陽氣血有所偏衰,寒潮襲來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大風降溫天氣容易引發感冒、氣管炎、冠心病、肺心病、哮喘、心肌梗死、心絞痛、偏頭痛等疾病。

大寒節氣的養生原則

●濡養五髒六腑

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的說法,大寒時節氣溫較低,人體的新陳代謝變緩,五髒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養分來抵禦風寒,又要迎接立春的生發之氣。同時,由於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為脾所主。因此,此時養生的關鍵是補氣養血,濡養髒腑,並注意養藏、養陰等。

◆蓄養精銳護陽氣

冬季寒氣籠罩,此時調神,當以收斂、封藏為主,以保護人體陽氣,使其閉藏、內養而不被打擾,神氣不外露,以蓄養精銳,來年方能體態安康。要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出現時起床才好,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汗出過多會耗傷陽氣。

大寒食補宜辛溫、藏熱量

●多食辛溫食物

在這一年間最冷的時節裏,人們在加強身體鍛煉的同時,飲食方麵更要多加注意。應多攝人富含糖糞和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等。此外,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寒氣容易刺激脆弱的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此時應適當多吃一些能驅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邪的侵擾。這個時節以溫補為主,不妨多吃紅色蔬果及辛溫食物,如紅辣椒、紅棗、胡蘿卜、櫻桃、紅色甜椒、紅蘋果等紅色蔬果,能增加人體的熱能,使體溫升高,抵抗感冒病毒,加速身體康複。

●藏熱量,補充維生素

大寒養生的基本原則應以“藏熱量”為主。植物的根莖是蘊藏能量的倉庫,多吃根莖類的蔬菜,如芋頭、紅薯、山藥、土豆等,其含有豐富的澱粉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快速提升人體的抗寒能力。

推薦大寒養生菜譜

●板栗冬菇

取水發冬菇75克,板栗300克,綠葉菜100克,雞精2克,植物油40毫升,白糖10克,香油、水澱粉各10毫升,醬油20毫升。冬菇去蒂洗淨;板栗橫割一刀,放入沸水煮至殼裂,用漏勺撈出,剝去外膜。炒鍋置大火上燒熱,下植物油,倒入板栗、冬菇略煸炒,加醬油、白糖和清水50毫升,燒沸後,放入雞精,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鍋裝盤即可。此菜具有利肝益胃的功效。

●竹筍炒牛肉

取鮮竹筍100克,牛肉(肥瘦)150克,泡椒10克,薑3克,鹽2克,醬油3毫升,料酒、水澱粉各5毫升,植物油15毫升。將鮮竹筍切成薄片;牛肉切片,加鹽、醬油、料酒和水澱粉調勻碼味。鍋內放油燒熱,放入泡椒、薑炒香,放牛肉片翻炒幾下,放竹筍炒至斷生即可。此菜可消食和中、益氣開胃。

●蛤蚧燉雞

取蛤蚧鮮品2隻,去皮和內髒,燉雞食用。適用於身體虛弱者。蛤蚧味鹹,性平,歸肺、腎經。此膳具有助腎陽、補肺氣、益精血、定喘嗽的功效。

早喝補酒,晚服藥丸

大寒藥補可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人參、黃芪是提氣助氣之物,泡成酒,在早上升陽之時喝,對氣虛之人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而杞菊地黃丸為滋腎養肝之品,在晚上陰氣較盛之時服用,有斂陰益精的功效,通過早補陽、晚滋陰而達到陰陽平衡。但有高血壓、心髒病者不宜一早起來喝人參黃芪酒。

◆肉蓯蓉鎖陽膏

取肉蓯蓉、鎖陽各100克,蜂蜜20毫升。將二味藥的飲片洗淨,用沙鍋煎為濃汁,去渣,再放入蜂蜜熬成膏,然後置陶器中貯藏。飯前服,每日2次,每次約4湯匙,用溫開水送服。有補腎陽、益精血和潤腸通便之功。用於腎陽虛、精血不足。

多曬太陽,保濕不能少

●每天堅持曬太陽

冬季曬太陽對人體好處很多。首先,冬季人的體溫較低,曬太陽能讓人感覺溫暖,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人心情愉快;其次,曬太陽能增強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再次,曬太陽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貧血患者恢複健康有一定的益處。應選擇10:00前或15:00後的黃金時段,每天堅持曬30~60分鍾為宜。

按摩血海穴、三陰交穴

大寒時節,可通過經絡養生來保持腎、脾、肺三經髒腑的經絡氣血順暢運行。具體做法如下:在大寒的前中後三天。最佳時間為酉時(17:00-19:00),用溫熱的水浴足溫經6~l2分鍾,然後用拇指或食指點按湧泉穴(腎經的原穴)、太白穴(脾經的原穴)、太淵穴(肺經的原穴)各36次,調補腎、脾、肺三經的陰陽氣血。

●按摩血海穴

血海(見本書第41頁)可以治療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等。皮膚病多因脾虛易感外濕所致,脾失健運不能化濕,則致濕邪下注,於是皮膚就容易出現濕疹、隱疹、丹毒、疔瘡、神經性皮炎等病症。根據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觀點,可刺激血海穴涼血、熄風、止癢。刺激血海穴,既可以直接用手按揉,也可以用刮痧板的尖端點按,對促進血液運行,改善微循環、調節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正常活動等有奇效。

●按三陰穴

三陰交在內踝尖向上三寸的位置(見本書第41頁)。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闕陰肝經三條陰經在這裏交相會合,所以稱為三陰交。它可是女性朋友的保健穴,按摩三陰交穴,可解決血虛、血淤、血熱的問題。女性朋友應該每天堅持按揉三陰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出現輕微酸脹感即可,時間可以稍長一些,左右每穴可焦按大約10分鍾。在堅持按揉的過程中,女性的血氣就會變得越來越充盛,皮膚越來越紅潤、亮澤。

多方麵預防大寒易得的皮膚瘙癢

中醫認為,許多人氣虛,則衛氣不固,血虛則可生風,氣血兩虛則皮膚失於濡養,營衛二氣有失,就易受風寒、風熱的侵擾,造成皮膚痛癢。中醫認為,“風盛則癢”。古代醫書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邪氣”分內邪和外邪,或內風、外風,即體內形成的邪氣和來自外部的邪風。老年人肺脾虛損,如果再飲食不節,外受風邪,易使皮膚痛癢。

在大寒時節,老年人預防皮膚瘙癢,要注意飲食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並保持大便通暢。對燒烤煎炸類食品,以不吃為好。環境上,要注意室內環境適宜,保溫保濕。暖氣不要太熱,也不要太低,過涼過熱,過濕潤或幹燥都不好。如果空氣過於幹燥,應使用加濕器。對於皮膚瘙癢,也可用爐甘石洗劑,白醋與甘油以1:3的配比混合,對局部皮膚塗擦和外洗有解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