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秋季養生,潤肺防幹燥(3 / 3)

●急性腰扭傷按承泣穴

操作方法:讓患者保持坐位,由他人用大拇指或中指用力點按一側承泣穴,按壓3~5分鍾,接著再點按另一側承泣穴,按壓3~5分鍾。在點按時或點按後,患者應前後左右轉動腰部,直至疼痛減輕。

如果是四肢扭傷,要馬上就地休息,並用手掌快速搓擦胃經上的足部諸穴位,持續搓擦2~3分鍾即可。扭傷較輕者搓擦1次即可,重者則需搓擦2~3次。

秋分肺結核加重,食療以潤肺為主

秋分開始,陰陽持平,寒熱均等,晝夜平分,人體的陰陽也隨自然界之陰陽變化,呈現陰陽平衡的狀態。又因秋分之後,陰氣漸長,陽氣漸收,如果是陰虛的人,尤其是肺陰虛的人,陰虛不能與陽平衡,這樣陰虛的情況就會明顯,表現為咳嗽、咽幹、麵部發紅、低熱、乏力、手心足心熱,甚至咯血,許多肺結核病人在秋分病情加重的原因就在於此。

秋季應注意食療以潤肺為主。蓮子、芡實、魚鰾、蜂蜜等有滋陰潤肺作用,冰糖銀耳湯、雪梨膏、百合蓮子湯、山藥蓮子湯、芡實山藥羹等也有養陰潤肺的作用。

適當用些潤燥的中藥,如沙參、玉竹、懷山藥、百合、生地、蘆根等,也可以促進呼吸道及胃腸道的腺體分泌,有效避免秋燥。必要時,這些藥物(生地除外)也可以和魚或鴨一起煲湯食用。老午人或者身體較虛弱的病人,也可以用一些西洋參燉服,達到益氣養陰的作用。

秋分時節要預防枯草過敏

秋分時節,秋高氣爽,在這個節氣中,鼻咽部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疾病都比較容易高發。這時也正是人們出行旅遊的季節,但許多遊客會在旅行中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幹咳、膚癢甚至發熱。其實,有時這種症狀不是感冒,而是枯草熱。枯草熱的症狀依據個人情況而有差別,一些人會出現流鼻涕或鼻孔堵塞,有些人則表現為眼睛瘙癢、打噴嚏。

發生枯草過敏的原因一個是個人為敏感體質,另一個是多次接觸外界的致敏原。治療枯草過敏主要是減少暴露於花粉環境中的機會,最簡單的方法是在枯草熱暴發季節待在家裏,特別是幹燥、有微風的天氣。經常洗澡,清洗衣物,衝洗鼻子也有助於減少過敏反應。如果無法避免接觸花粉,還可以服用抗組胺藥幫助減輕症狀,並防止身體進一步的過敏反應。此時應注意飲食,不要吃蝦、蟹、生冷辛辣和肥甘的食物。

寒露——天涼露重,防寒清咽避燥邪

黃帝內經寒露養生經

寒露是每年公曆的10月8-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這個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麵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中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列隊大舉南遷;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的蜊,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淅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開始調整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防止邪氣入侵。邪氣常從人體的七竅和四肢部位入侵。

寒露以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此時最易發生的疾病。因此,要適時更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其中最應警惕的便是心腦血管疾病,因為隨著氣溫降低,可使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對有這類疾病的老人,應注意防寒,並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合理調節飲食,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在飲食上,此節氣養生以潤肺生津、健脾益胃為宜,應多食用芝麻、糯米、大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多食雞肉、鴨肉、牛肉、豬肝、魚、蝦、紅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幹、鼻燥、皮膚幹燥等一係列的秋燥症狀。

寒露節氣的氣候變化

●寒氣逐漸增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暑氣尚未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寒露的到來則預示著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索,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

●氣溫降得怏

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後,溫度下降8~10℃已較常見。另外,寒露時,中國平均氣溫分布的地域差別明顯。海南氣溫可在25℃以上,而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區平均溫度甚至在。℃以下了。

寒露節氣的人體反應

●易感冒

人體陽氣慢慢收斂,陰精開始潛藏於內,由於氣溫下降較快,感冒也成為此時的流行病。

●汗液蒸發快,陰氣盛

從中醫角度上說,寒露節氣時,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這一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陰氣漸生,因而常出現皮膚幹燥、皺紋增多、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甚至出現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症狀。

寒露節氣的養生原則

●潤燥防病

從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加之這時氣候幹燥,容易引起身體器官的燥邪上火,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此時的氣候實際上是夏秋暑熱與秋涼幹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節交換的感冒發熱,這些季節性的常見病要充分防範,加以警惕。

●寒露養生貴在和

此後,氣溫開始下降,空氣中的濕度也隨之下降。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密切相關,秋季人體內陰陽也隨之發生改變。秋季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麵進行調節時,應注重一個“和”字,即“調和陰陽”,並要結合“秋收”的特點進行養生保健。

●保持樂觀情緒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超淒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容易傷感的憂鬱心情。因此,此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

多吃甘淡滋潤的食物

●潤肺生津

秋季由於幹燥,會耗散精氣津液,在飲食上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香菇、冬瓜、泥鰍、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提子等水果。

●飲食清淡

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包括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及酒等。從中醫上講,這些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

●忌吃肥甘,慢進補

隨著氣溫的降低,人們很自然地想到要進補了,但是這時脾胃功能尚未完全適應氣候的變化,盲目進食肥甘厚味等滋膩補品,易使脾胃運化失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秋季在飲食調補時,要甘淡滋潤,以防過食肥甘,生火、生痰、生燥,更傷陰。

●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

這類食物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子、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魚等。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大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等。

推薦寒露養生菜譜

●香菇冬瓜球

取香菇50克,冬瓜300克,植物油、鹽、。薑絲、雞精、香油、雞湯、水澱粉各適量。香菇泡發,洗淨;冬瓜去皮洗淨,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備用。將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薑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鍾後,倒入適量雞湯煮沸;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一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雞精、鹽.淋上香油,出鍋即可。此菜具有補益腸胃、生津除煩的功效。

●甘蔗粥

取甘蔗汁800毫升,高梁米200克,清水適量。高梁米淘洗幹淨。將甘蔗汁與高梁米一起放入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此粥可補脾消食、清熱生津。

◆幹貝竹筍

取竹筍750克,幹貝100克,料酒15毫升,鹽1.5克,植物油25毫升,清湯500毫升,玉米粉10克,雞油2毫升。將幹貝洗淨放大碗中,清水浸泡1小時,上屜蒸3小時後備用;將竹筍洗幹淨,一破兩開,放入沸水鍋中焯一遍撈出。鍋中注入植物油,下入竹筍煸炒一下,隨即注入清湯,加入鹽、料酒各少許,再放入發好的幹貝,用微火煮5分鍾左右,撈出,控淨水。將幹貝(不要弄散)平碼在圓盤四周,將竹筍整齊地碼在中央。鍋中注入清湯,上火燒開,對入少許蒸幹貝的原湯,加入剩餘的鹽,撇去浮沫,玉米粉調稀勾成芡汁,淋上雞油,澆在菜上即成。此菜可清熱化痰、益氣和胃。

宜用防寒潤肺的藥膳

寒露節氣中的秋燥易引發肺炎、哮喘及中風等疾病,宜用潤肺去燥和治療中風的藥膳。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百合、蓮子、山藥等藥材都很適合用來做寒露時節的養生藥膳。

●銀耳梨飲

將梨200克去皮核切片,加水適量,與水發銀耳10克同煮至湯稠,再加入冰糖煮化即可。此飲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

●無花果白菜幹豬肉湯

取無花果幹品4顆,白菜幹100克,鮮豬肉200克。無花果、白菜幹分別洗淨。鮮豬肉洗淨,切塊,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再把以上材料放入鍋中加清水一起煲湯,能養陰清肺,潤燥化痰。

●菊花粥

菊花30克,大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與大米同煮成粥。因其具有散風熱、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的輔助治療功效,同時對心血管疾病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順節氣分時調養,室內通好風

●分時調養

秋季涼爽之時,人們的起居時間應做相應的調整。每到天氣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這與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形成血栓。《黃帝內經·素問·囚氣調神大論》明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應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室內通風

寒露以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氣溫下降和空氣幹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此時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應警惕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另外,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複發、哮喘病複發、肺炎等疾病也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要采取綜合措施,積極預防感冒。還要科學調理飲食,注意藥物防治,改善居室環境,避免煙塵汙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多事之秋的寒露節氣中,老年人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

養護膀胱經,找委中穴

◆寒露節氣對應人體的膀胱經

膀胱經從內眼角的睛明穴一直走至足小趾的至陰穴(見本書第61頁),可以說是“從頭到腳”,是人體當中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每個穴位都是人體當中的一味“大藥”。所以,膀胱經可以說是藥物資源最豐富的經絡。不論是眼部的疾病,還是腿部的問題,抑或是脊柱的問題,都可以找膀胱經上的“大藥”來解決。

●腰背疼痛就找委中穴

用雙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見本書第61頁),一壓一鬆為1次,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按壓時,如果能塗抹上一點刮痧油或藥酒,效果會更好。可治療腰痛,有效地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

寒露後易患肩周炎,拔罐治療效果好

中醫學認為,肩周炎多因血氣不足,正氣下降;或因外傷勞損,氣血淤滯,複感風寒濕邪,導致肩部氣血凝澀,筋失濡養,經脈拘急而發病。而寒露後,寒邪侵入,易犯此病。可用單純拔罐法治療肩周炎。治療時讓患者保持坐位。用單純火罐法吸拔肩部肩髑穴、肩井穴(見本書第9頁)、天宗穴(見本書第55頁),留罐10~15分鍾。或者讓患者保持坐位或仰臥位。在其足底部斜方肌反尉區進行足罐拔罐,廈複20次左右;然後,在湧泉穴(見本書第67頁)進行足罐拔罐,留罐15~20分鍾。也可先按揉壓痛點,再用閃火法吸拔痛處及肩部周圍,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食療加刮痧可治寒露時易發作的老年性支氣管炎

寒露季節,患有支氣管炎的人首先應注意補充營養,可多食用雞蛋、雞肉、瘦肉、動物肝、豆製品等一些含蛋白質比較高的食物。

也可用刮痧療法進行治療。刮拭時,先刮主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見本書第61頁),用瀉法刮至出現密集紫紅色的疙瘩為止。再刮配穴:風池(見本書第97頁)、身柱、曲池(見本書第29頁)、天突、定喘、列缺(見本書第23頁),配穴可分次交叉配用。如果發熱配合刮合穀穴;如果胸悶需要刮內關穴(見本書第73頁);如果痰多,配合刮豐隆、足三裏(見本書第35頁)。一般1次即可見效,3次即愈。

霜降——寒邪來犯,避寒要防寒包火

黃帝內經霜降養生經

每年公曆10月23-24日為霜降。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樹葉枯黃,開始落葉了。

霜降時節也是糧食開始人倉入窖收藏的時期。此外,霜降在民間還有許多講究以驅凶迎祥,求得生活順利、莊稼豐收。例如山東煙台等地,有霜降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廣東高明一帶,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

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時應注意做好“外禦寒、內清熱”,這是關鍵。因為,霜降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外寒內熱,氣溫漸冷,人體內的血液見寒易凝。這段時間人的手腳易涼,後背易冷,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但心裏有燥熱的感覺,這是“秋行夏令”的結果。因此,在霜降時節要注意添減衣物。麵對這種氣候,陰天時要適當地增加外衣,有陽光的天氣適當減外衣,不要被寒氣所傷,也不要熱傷風。

霜降時節還應注意清鬱熱。現代社會中,因為生活節奏快與工作壓力大,導致許多人的陽氣不能與自然陽氣同步變化,因而秋冬交接陽氣不能收藏,受到自然界燥氣壓迫形成體內鬱火。陽氣太過形成鬱火,屬於體內邪氣。由於邪氣太盛進入髒腑,所似百病開始橫生。霜降節氣還應特別注意預防胃腸疾病,這時因為在霜降時節脾髒功能處於旺盛時期,人體的脾胃功能過於旺盛,容易導致胃病的發生,如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等。

飲食進補要以“潤燥、固表、益氣”為主。如可生食白蘿卜,白蘿卜人肺,肺應秋季,白蘿卜可以加強肺的“肅降”功能。

霜降節氣的氣候變化

霜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陽曆10月23-24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10時開始。“霜”,反映出空氣中水分越來越少,是氣候幹燥的表現。秋晚地麵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麵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呈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秋季向冬季過渡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一般來說,白天太陽越好,溫度越高,夜裏結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後早晚溫差更大。霜隻能在晴天形成,人們所說的“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霜降之後,樹葉開始枯黃、掉落,一些動物也開始逐漸進入冬眠期。

霜降節氣的人體反應

●手腳涼,內心燥熱

這個時節天氣漸冷,很多人手腳易涼,後背易冷,但心裏有燥熱的感覺,這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

●脾胃功能旺盛

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耗熱量增多,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脾胃功能過於旺盛,容易導致胃病的發生。

●胃腸疾病複發

深秋及冬天外出,氣溫較低,難免吸入一些冷空氣,引起胃腸黏膜血管收縮,致使胃腸黏膜缺血缺氧,營養供應減少,破壞了胃腸黏膜的防禦屏障,對潰瘍的修複不利,還可導致新潰瘍的出現。.

霜降節氣的養生原則

●以平補為主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節,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複發或加重的時期。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中為秋,在人體五髒(肝、心、脾、肺、腎)中屬肺。

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樸為原則,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

●逸結合,冷曖得當

在寒冷的深秋時節,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消極低落;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血液供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應注意腹部保暖;堅持定時定量進餐,食物冷暖適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時要避免服用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

少吃過熱、辛酸和辛燥食物

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冬補”更要緊。《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

●勿食過熱食物

霜降節氣,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按中醫理論,此節氣脾髒功能處於旺盛時期,由於脾胃功能過於旺盛,容易導致胃病的發生。寒冷的季節裏,大多數人喜歡熱食,如吃火鍋、喝熱粥等,特別是有人常以燒酒禦寒,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增加對胃黏膜的刺激,可促使潰瘍麵擴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潰瘍損傷血管就會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此節氣應避免吃過熱的食物。

●少辛增酸強肝功

少吃辛味,肺氣太盛易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強肝髒的功能。要少吃蔥、薑、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忌食辛燥傷肺陰

秋季最好忌食辛辣、燒烤、油炸食品。使用少量的蒜、蔥、生薑、大料、茴香等辛辣的調味品來調味,或以性溫的食物來煲湯,應注意選配銀耳、百合、荸薺之類滋陰潤燥的食物同煲,就不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以霜降開始,氣候逐漸寒冷,秋補可以適當多吃些豬肉、羊肉和兔肉。秋季偏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複發或加重的時期,應多吃些有潤肺作用的水果和蔬菜,如梨、蘋果、蘿卜等。

推薦霜降養生菜譜

●五味白肉

取豬肉(後臀肉)500克,熟芝麻麵、花椒麵、蔥末、薑末、蒜泥、辣椒油、醬油、白糖、醋各適量。將豬肉洗淨,下沸水鍋煮至熟,撈出瀝幹,待涼後切成薄片備用。將辣椒油、醬油、白糖、醋、熟芝麻麵、花椒麵、蔥末、薑末、蒜泥攪拌均勻製成調味汁,食用時澆在肉片上即可。此菜具有滋陰潤燥、補氣補虛的功效。

◆素炒三絲

取幹冬菇75克,青椒2個,胡蘿【、l根,植物油、白糖、料酒、雞精、鹽、水澱粉、鮮湯、香油各適量。將冬菇水發洗淨,擠幹水分,切成細絲;胡蘿卜、青椒洗淨切絲。鍋內放油燒熱,將三絲入鍋煸炒後,放料酒、白糖煸炒,然後加鮮湯、鹽,待湯燒沸後加雞精,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盛入盤內即可。此菜可健脾、化滯、潤燥。

●五彩蜜果

取蘋果1個,梨1個,菠蘿1/2個,楊梅10顆,荸薺10個,檸檬1個,白糖適量。蘋果、梨、菠蘿洗淨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球,荸薺洗淨去皮,楊梅洗淨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這五彩蜜果可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鵝肉魚鰾湯

取鵝肉500克,魚鰾50克,枸杞子20克,薑、蔥、火腿、鹽、胡椒各適量。鵝肉洗淨切塊;魚鰾洗淨;薑洗淨切片、蔥洗淨切段。將鵝肉切塊與魚鰾、枸杞子放入沙鍋內加生薑、蔥、胡椒、鹽、火腿煮至鵝肉熟爛即可食用。此湯具有補氣養陰、溫腎益智的功效。

●鮮葡萄蜂蜜飲

取鮮葡萄汁500毫升,蜂蜜1000毫升。將葡萄汁以小火煎熬濃縮至黏稠如膏時,加入蜂蜜,加熱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次15毫升,以沸水化開代茶飲用。葡萄性味甘酸,能滋肝腎陰液,配合蜂蜜,具有補益氣血、潤燥作用。此飲適用於熱病煩渴,或食欲不振等症。

藥補以甘潤溫養為主

中醫從為,霜降前後外邪是寒邪與燥邪的混合體,燥邪仍會損傷津液。因此,一方麵要養陰生津,減少燥邪對肺的傷害;另一方麵要適度平補,以抵禦寒邪。總體來說,也就是要甘潤溫養。

●阿膠白皮粥

取阿膠、桑白皮各15克,糯米100克,紅糖8克。將桑白皮洗淨,入沙鍋煎汁,取汁2次。糯米洗淨入鍋加清水煮10分鍾後,倒入藥汁、阿膠,粥熟後加入紅糖調食。此粥具有清肺潤燥、滋陰補血、潤膚美顏的功效。

●蛤蚧瘦肉煲

取蛤蚧幹2個,瘦肉100克,川貝10克,薑片、鹽各適量。將蛤蚧幹洗淨,溫水浸約5小時;瘦肉用沸水焯去血水後撈出切塊;川貝溫水浸約30分鍾。蛤蚧放入沸水鍋中煲約20分鍾,再放入瘦肉塊、川貝和薑片適量煲約1小時至熟,放鹽調味。蛤蚧瘦肉煲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金芪花茶

取黃芪5克,金銀花、茉莉花茶各3克,用200毫升沸水衝泡5~10分鍾即可,衝飲至茶味變淡為止。金芪花茶有清熱瀉火的功效。

●連翹玉茶

取連翹10克,玉竹3克,綠茶5克,用200毫升沸水衝泡10分鍾即可,衝飲至味淡。此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節、抗菌的功效。

注意保暖,鍛煉強身

●注意保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氣候變化關係密切。由於霜降天氣變得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老寒腿”也就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因此,老人到了秋末應該特別當心,注意膝關節的保健,尤其應做好膝關節的保暖防寒工作。

●合理的體育鍛煉

打太極拳、慢跑、做各種體操等對身體關節十分有益。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貴在持之以恒。有些老年人經常以半蹲姿勢,做膝關節前後左右搖晃動作。這種鍛煉方式是不可取的。因半蹲時髕麵壓力最大,搖晃則更會加重磨損,致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

●常做呼吸導引功

仰臥在床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自然外分,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十二息,即改為口吸,吸要深長直吞入腹,再慢慢自鼻呼出,一吸一呼為一次,共做36次。此功法可散寒止痛,改善腹寒、腹痛。

刮拭膀胱經,天柱穴是關鍵

●刮拭膀胱經

可治療肩胯肌肉僵硬、酸痛。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的人,如編輯、司機等,使肩頸長期處於緊張、收縮狀態,如果這時再受寒、受涼,將會嚴重影響局部氣血暢通,使緊張的肌肉發生痙攣、酸脹,並加劇疼痛感。

刮痧可疏通經絡,活血化淤,緩解肩膀肌肉僵硬和酸痛感。刮拭方法:先用刮痧板的長邊刮拭頸部的督脈處,從中府穴(見本書第23頁)向下刮至大椎穴(見本書第179頁)。然後用雙角刮法刮拭頸部的膀胱經處,要從天柱穴刮至大杼穴(見本書第61頁)。

●按摩天柱穴

天柱穴能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天柱穴是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時,讓患者取俯臥位,肌肉放鬆。在後頭骨正下方凹陷處找到天柱穴,然後用手指按壓天柱穴,按壓時,患者一麵緩緩吐氣一麵揉6秒,反複10次,就可治療肩膀僵硬、酸痛。也可以用熱敷,或在淋浴時用暖水噴射酸痛的部位,也有一定的舒解作用。

霜降時節哮喘易加重,食療刮痧治療效果更佳

哮喘(寒哮)多因身體素虛或因肺有伏痰所致,外感風寒、精神刺激、抑鬱等因素皆可觸動肺內伏痰而誘發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寒冬季節及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或誘發者較多。

發病時,可以吃一些益腎補肺、平氣止喘的食物,如老母雞、烏雞、甲魚、豬肺等。平時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豬肝、蛋黃、魚肝油、南瓜、杏仁等,因為這些食物都有潤肺、保護氣管的功效。

也可用刮痧方法治療。如果是發作期刮拭大椎、定喘、大杼、風門、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尺澤、太淵。要重刮,力度由輕到重,直至出痧為止。每次選3~4個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

積極治療霜降時容易複發的老寒腿

老寒腿即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又叫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因為平時膝關節負重最大,活動最多,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發病率最高,且易複發。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中醫認為,寒則血凝,經絡不暢。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在治療方麵,膝關節一旦出現疼痛,就要積極治療,采取熱敷、理療按摩等簡易療法便可控製症狀。如疼痛仍止不住,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消炎痛、炎痛喜康、雙氯芬酸、布洛芬、芬必得等,同時外用一些止痛的噴劑及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