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春季養生,護肝防春困(3 / 3)

一些老中醫養生家常推薦扁豆紅棗粥補脾胃。扁豆紅棗粥製作非常方便:15粒白扁豆、15顆紅棗、150克小米,洗淨,放入鍋裏,再加適量水,用大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吃的時候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紅糖。中醫認為,白扁豆性甘味微濕,歸入脾胃二經,有健脾和胃、化濕利尿、消腫、和中益氣的功效。

●山藥粥

山藥味甘性平無毒,有健脾益氣、滋肺養胃的功效,春季食用,能健脾益氣,可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又能補腎益精,使人體元陽之氣充沛,可增強免疫力。

做山藥粥時,先刮去山藥皮,注意刮山藥時最好戴手套,以免山藥漿沾在手上引起麻癢。將山藥切小塊(或稍厚點的片),下鍋煮10分鍾。再將洗好的大米下鍋同煮,大火燒沸後,轉小火煮20分鍾即可。因為山藥不易爛,所以要先煮,米可以洗淨泡著再下鍋;這樣好吃又省火。

保暖調神,平和心氣

●身體保暖不容忽視

“雨水”之前的天氣仍然比較寒冷。但“雨水”到來後,春天已經走出寒冷。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髒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精神調攝,維持積極心態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運輸、消化功能相對減弱,人體容易出現精神抑鬱、腹脹腹痛等症狀。由此,春季的養脾健脾很重要。養脾要靜心,需以精神的調攝為主。心平氣和,使肝氣平穩不橫衝亂撞,使脾胃得到安寧。靜心則氣血平穩,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心氣充沛,方能滋養脾髒,養脾得以健胃。

按摩三焦經,刮拭頭部

●亥時睡眠養三焦,按摩三焦去肝火

雨水對應人體的手少陽三焦經(見本書第79頁)。在中醫的經絡理論中,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00-23:00)啞。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和美容都十分有益。

如果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此刻要保持心境平和,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如果此時生氣後果很嚴重,第二天多會精神委靡不振。

三焦經是肝火宣發的出氣簡,按摩三焦經的各個穴位可以起到降火、消氣的作用。如按壓消濼穴,可以治氣鬱胸悶,掐中渚穴可以治小腿抽筋,揉支溝穴可以治脅痛岔氣,敲打液門穴可以治口幹咽痛……

●刮拭頭部可緩解疲勞

由於春季氣溫回升,人體毛孔舒張,需要更多的血液,人腦的血液供應就會相應減少,再加上現代人工作、生活緊張忙碌,就會出現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委靡不振等問題。這時,對頭部刮痧,可起到緩解腦部疲勞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刮痧板的長邊按順序依次刮拭側頭部、頭頂部、後頭部。頭部刮拭的最佳時間為每天早晨,或者感覺大腦疲勞時,每次都要刮至頭皮發熱才能起到作用,不要在睡前刮,尤其是有失眠或神經衰弱的人。

春天易犯困,疏通經穴調治效果好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許多人會感覺困倦疲乏、頭暈眼澀、提不起精神,整天昏昏欲睡,這就是春困。中醫認為,這是由人體的肝氣旺和脾濕聯手造成的。肝氣在春季起主導作用,如果肝氣旺盛,就會導致脾胃虛弱。脾是氣血化生之源,主升清運化,就是人體吸入的食物經過髒腑消化而產生營養,營養必須借助脾氣輸送到全身,方能維係人體活動。脾胃受困,春陽也就無力上升了。

如果症狀很輕微,隻需按摩相關穴位即可,這些穴位有百會、風池、印堂、太陽、內關(見本書第73頁)、合穀(見本書第29頁)等。用指揉法,每穴按摩3~5分鍾即可。如果症狀明顯,可以用針灸。取神闕、關元、氣海三個穴,可以單獨灸治神闕穴,隔鹽灸最好;也可以用溫和灸法灸治這三個穴,每穴灸一根艾炷,一般1周就可調治過來。

雨水時節易犯風濕性關節病,貼敷治療有奇效

春季是風濕病的好發季節。風濕病,中醫稱為“痹症”。《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說“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成痹也”,即外界的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症。

治療風濕性關節病可進行貼敷,貼敷可以調節人體陰陽水平,扶助正氣,既能治療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發生。此療法可發揮藥物、腧穴的雙重治療作用而使療效倍增,因而具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濕、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每5天貼1次,共貼3次,每次貼敷6~8小時,病程長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穴位可選擇下肢足三裏(見本書第35頁)、委中(見本書第61頁)、陽陵泉(見本書第9頁)、環跳(見本書第9頁)、昆侖(見本書第61頁),上肢肩井(見本書第9頁)、手三裏(見本書第29頁)、孔最(見本書第23頁)、合穀。

驚蟄——排毒祛邪,警惕肝病的侵擾

驚蟄在每年公曆的3月5—7日,這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七十二候中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一個疾病多發的季節。所以我們在這一節氣中必須防治感冒和流感、流腦、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另外,這個季節最易感染病毒性皰疹,如帶狀皰疹嚴重者會集中於腰部,俗稱“纏腰火丹”,要趕快看病;坐公交車、到公共場所回家要洗手。對於這類病毒性疾病,預防是關鍵。《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就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病,增強體質對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驚蟄時節還要防風痹。因為早春多風,天氣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受風後容易發生關節肌肉酸痛,其特點是遊走性的,可先後發生在肩、頸、腰等關節。養生方法是脫冬衣要晚,選擇藥物治療時,可服舒筋活絡丸或風濕骨痛丸等。

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能生發陽氣的食物。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養脾食物,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益正氣作用的食療粥來增強體質。

驚蟄節氣的氣候變化

●雨水增多,氣候變化大

驚蟄時節,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冷空氣盡顯餘威,有時還會長驅直入;暖空氣與時俱進,勢力漸強,二者交替作用,顯示出冷暖交替、風晴雨雪的天氣特點。此時南方的陰雨天氣開始增多;北方則是幹燥多風,有時伴有沙塵天氣出現。有諺語說“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可見初春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還需要防寒保暖,注意補充水分,以應付多變的天氣。

●氣溫逐漸上升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以上。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驚蟄節氣的人體反應

●肝火旺盛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易動怒,易患眩暈、中風等疾病。對年輕人來講,因為春天時人的陽氣驟然上升,引動體內熱氣,如果再不注意控製自己的脾氣,易出現長痤瘡、怕熱出汗、經期長等症狀。所以,養肝方案除了要遠離煙酒、禁厚重口味的飲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滋陰清肝火。

●皮膚病的高發時期

這個時期,風疹、麻疹、水痘和皮炎等皮膚病的發生概率增高。另外,花粉過敏症也容易發生於春暖花開的季節,症狀為鼻子奇癢難忍,接連不斷地打噴嚏、流清涕,眼睛也經常流淚、發癢。有的人還會出現頭痛、胸悶、哮喘等症狀。

●容易感染病毒

驚蟄過後萬物複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

肝病好發於此季,尤其是甲型、戌型病毒性肝炎,發病時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肝區痛、肝腫大,可伴有黃疸症狀。甲肝型、戊肝型病毒除通過水、生活接觸傳播外,主要通過食品,尤其是食用未徹底熟透的毛蚶等貝殼類水產品傳播;好發年齡主要為15歲以上的青壯年。為做好預防措施,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管住口,不要食用未熟透的毛蚶等貝殼類水產品。

驚蟄節氣的養生原則

●提升氣血,陰陽調和

驚蟄過後,各種病毒相細菌在度過了隆冬之後也異常活躍起來。到了這個時期,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因此養生應順應陽氣長盛、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誌、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平衡作息,調養飲食起居

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誌生”。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通達。

●提高疾病預防意識

驚蟄時節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又是疾病多發的時期。因而,這一節氣中必須做好一些疾病的預防工作。由於春季與肝相呼應,養生不當則易傷肝,要重點保護肝髒。

溫熱健脾,多甘少酸

●應適當多吃溫熱食物

雖然冬季已經過去,但仍有餘寒未清,人體內的陽氣已經蘇醒,開始生發、壯盛,此時可以吃些溫補的食物禦寒助陽。例如韭菜、大蒜、洋蔥、香菜、生薑、蔥,這些食物性溫,味辛,可以驅散風寒,抑製隨著春暖而蠢蠢欲動的病菌。

●應少吃酸味食物

中醫認為,春天裏,人體的肝氣容易亢奮,名醫孫思邈有“春日應該省酸”之說。雖然適量酸味對補養肝氣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經亢奮的肝再攝人過多的酸味,會造成肝氣過旺的現象,反而傷肝,肝受損了勢必傷及脾胃。烏梅、酸梅等食物要少吃。

●應適當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對補脾氣最有益,脾髒強健了,可以輔助肝氣。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潤燥、補氣血、解毒及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有助於脾的運化作用。性溫味甘的食物有:穀類如糯米、黑米、高梁、燕麥;蔬果類如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板栗;肉類如牛肉、鯽魚、鱸魚、黃鱔。

推薦驚蟄養生菜譜

●花生鹿筋豬骨湯

取花生200克,鹿筋100克,豬骨500克,紅棗6顆,生薑3片,鹽、植物油、醬油各適量。花生去殼、紅棗去核後,均洗淨,稍浸泡;鹿筋洗淨,溫水浸泡至軟;豬骨洗淨,用刀背敲裂。然後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