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醜時養護肝經(00-3:00)——深度睡眠,讓生命之樹常青(3 / 3)

經絡通暢眼明亮

神明之窗,靠精和氣血

《黃帝內經》講,眼睛明亮有神、視物清楚的根本在於精氣充足。整個眼睛是五髒精華的聚集之地,腎的精華在瞳孔;瞳孔外的黑睛由肝精滋養;心精表現在眼睛的血絡上;肺精表現在眼睛的白色部分上;脾精則約束整個眼係。眼睛視力的好壞,既取決於五髒六腑的精氣盛衰,也反映著五髒六腑的精氣盛衰。形容一個人有精神,往往說他的眼睛炯炯有神,這就是精的表現。

肝和眼睛的關係十分密切。按照中醫的理論,肝的經脈上連於目係,眼睛的視力正常與否,皆有賴於肝的疏泄及肝血的滋養。肝血提供的血液和陰津可以滋養眼睛,隻有肝髒功能正常,看東西才能清晰明亮。因此,有了肝血的滋養,眼睛才不會幹澀、紅腫、疼痛。

流淚,把痛苦苦出來

中醫認為眼淚由肝分泌,淚為肝液,是肝血的一部分;現代醫學則說是靠淚腺分泌。眼淚能起到潤滑、滋養眼球的作用,一旦眼睛裏進入異物,大量的淚液就會被分泌出來衝洗眼球,保持清潔。眼淚已被證實是緩解精神負擔最有效的“良方”。受了委屈或被悲痛折磨時,揮淚痛哭能把心中的痛苦發泄出來,對改善情緒非常有益。

強烈的情緒刺激,會使淚腺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哭泣是釋放和排出毒素的過程。情感性痛哭的眼淚比反射性痛哭的眼淚含有曼多的蛋白質,而且眼淚中的蛋白質還能改變人的情緒。哭也是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的特殊運動,這種運動也使情緒和肌肉放鬆,從而使人輕鬆。

按摩肝經養生穴

醜時是氣血流注肝經的時間,但這時是人們睡眠的黃金時間,所以肝經的調養應該放到其他時間來做。足厥陰肝經是一條上下走向的經絡,從腳趾經腹部到頭頂,這麼長的一條經絡,不可能麵麵俱到,可以重點按摩太衝、行間、章門等穴位。

太衝——養肝還得取其原

中醫講久視傷肝血。肝開竅於目,目之所以具有視物功能,全依賴肝精、肝血的濡養和肝氣的疏泄。肝經上連目係,肝的精血循肝經上注於目,使其發揮視覺作用。《黃帝內經·靈樞·脈度》中說道:“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精血充足,肝氣調和,眼睛才能發揮視物辨色的功能,過度用眼自然要耗損肝血。經常使用電腦的人更應該注意養肝。“五髒有疾,當取之原”,按摩太衝穴為養肝首選。

位置:該穴位於足背,第1、2趾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按摩方法: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可以用一隻腳踩另一隻腳的大腳趾和太衝穴,每次1—2分鍾,可反複進行。

功效:補養肝經氣血。

行間——瀉肝火之要穴

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間穴是一個火穴。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濕重水氣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隻有小部分濕重水氣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就要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旰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裏散出去了。

位置:取正坐或臥位,第1趾頭和第2趾頭之間的縫隙,向下按0.5~1寸處。

按摩方法:按壓行間穴5秒,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再按壓,共20次。

功效:可泄肝火,涼血熱,清下焦,息風陽。治嘔逆、咯血、腹脅脹、腰痛不可俯仰、少腹腫、肋間神經痛。

章門——內髒之門戶

章,大木材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風氣如同由此進入門戶一般,故名。

位置:在乳頭直下,當第6肋間隙中(乳頭平第4肋間隙,乳頭下兩個肋間隙即是)。將兩胳膊自然下垂緊貼兩側褲縫,然後抬手屈肘,肘尖下即是章門穴。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臥位,對側中指螺紋麵按於期門穴,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手法用力宜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和輕度溫熱感為度。

功效:治療肝區疼痛、女性月經不調、乳腺炎、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