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浪蕩之初(1)(2 / 3)

喬安妮的拒絕,絕非故弄玄虛,但在客觀上卻導致了“不情願賣家效應”。

這本是在商場上翻雲覆雨的談判老手的拿手伎倆。明明急著推銷自己的產品,卻偽裝出一副不情願出手的姿態,從而誘引買家身不由己地開出更高的求購價碼。

喬布斯夫婦求子若渴,所以鄭重地追加承諾,以期換得喬安妮的允可。他們先前承諾隻是善待孩子,把孩子當成親生。而此刻,他們則承諾一定要讓孩子上大學。他們當然不會想到,此刻的這一個承諾竟然會讓他們在20年後差一點傾家蕩產。

承諾是人類長期進化形成的一種心理運作模式。如果沒有承諾的約束,人類的始祖不可能發展出相互間長期的信任關係,人類也就不可能發展成為群體性社會。一個人做出了承諾,必然會在內心埋下一個錨定。如果他不能如期履行自己的承諾,就會造成內心的認知不協調而心神不安。同時,違背承諾也會帶來外在的社會壓力。一個經常失信、言行不一的人,是無法在一個群體性社會中長期生存的。

承諾在帶給承諾者內心約束的同時,也為其贏得外部信任提供了可能。

盡管喬安妮不願意將兒子交付給喬布斯夫婦,但是,一方麵她短時間內找不到其他更為適合的領養者,另一方麵,喬布斯夫婦經由承諾表現出的誠懇與熱忱也軟化了她的外群體偏見。

1955年3月1日,喬安妮終於同意把孩子托付給保羅和克拉拉。

失而複得帶來的喜悅也遠遠大於一直擁有。保羅和克拉拉喜不自勝,他們日後對待這個孩子的方式與態度也在這一刻定下了基調。這一基調所彌漫的成長環境(即“人和”)對喬布斯日後的“個體主觀能動性”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他們帶回了這個孩子,給這個孩子取名為史蒂夫·喬布斯。為了表示自己的喜愛之情,保羅將自己的名字也放入了孩子的名字之中。就這樣,這個世界上很偶然地就有了一個叫做史蒂夫·保羅·喬布斯的孩子。

被親生父母遺棄,是喬布斯一生中遭逢的第一次被遺棄。在接下來的歲月中,他還將遭逢兩次被遺棄。無一例外的是,這三次被遺棄,徹底改變了喬布斯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喬布斯對命運與人生的認知。

保羅和克拉拉過早地告訴了兒子他的身世真相。這對於喬布斯的人格塑造、性格成型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喬布斯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坐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向街對麵的一位女孩講述自己被領養的事情。那位女孩天真地問道:“這是不是說明你的親生父母不要你了?”喬布斯頓時像被閃電擊中一般,立即跑回家中,號啕大哭。盡管保羅和克拉拉溫言撫慰,但傷害業已造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親生父母當時的無奈之舉。被遺棄帶來的不安全感就像一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埋入了喬布斯幼小的心靈。在他此後的歲月進程中,我們會清晰地看見這一“炸彈”引爆後產生的巨大影響(盡管他本人一再否認這一影響,但否定一切正是他的招牌式行為)。

當喬布斯偶然地成為喬布斯後,他還不知道,他的養父母所居住的地區,以及這個地區正在發生的變化又偶然地為他日後的發跡提供了最得天獨厚的“天時”與“地利”。

“人們無法預見到未來事件可能引起的偶然,隻有在事後才能發現其中千絲萬縷的聯係。”這是功成名就的史蒂夫·喬布斯受邀在斯坦福大學2005年度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時,回顧一生經曆的總結感悟。

史蒂夫·喬布斯的故事就在這一係列的偶然中開始了,接下來,我們則要從他一生的榮辱沉浮中發掘出那些鮮為人知的千絲萬縷的聯係……

心理感悟:事後看來,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02溺愛是沒法刹車的

保羅和克拉拉的家安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的日落區,位於舊金山灣區的北端。

就在史蒂夫·喬布斯在舊金山出生的1955年,外部世界發生了幾件看似和這個初生嬰兒毫不相幹的事情。

這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約翰·巴丁(JohnBarden)、沃爾特·布拉頓(WalterBrattai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以獎勵他們發明了晶體管。正是晶體管的出現以及隨後集成電路的發明,才讓電子器件的小型化、微型化成為可能。若非如此,俗稱為電腦的微型計算機也不可能問世。

這一年,在舊金山灣區最南端的聖克拉拉山穀(SantaClara),日後享譽世界的“矽穀”正如一顆種子在破土萌發。聖克拉拉山穀看上去還是一派田園風光。穀底是一連串的小鎮,從聖荷西到舊金山的平原地帶一路綿延。從北向南,依次是洛斯加托斯(LosGatos)、聖克拉拉、森尼維爾(Sunnyvale)、山景城(MountainView)、洛斯阿爾托斯(LosAltos)、帕洛阿爾托(PaloAlto)、門洛帕克(MenloPark)、雷德伍德城(RedwoodCity)、聖卡洛斯(SanCarlos)、希爾斯伯羅(Hillsborough)、伯靈格姆(Burlingame)和南舊金山(SouthSanFrancisco)。這些小鎮當時默默無聞,但在今天卻因為諸多IT大公司的全球總部坐落於此而聲名顯赫。此時的庫珀提諾(Cupertino)也還隻是一個小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