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節小寒溫腎壯陽,年頭年尾腎都強(1 / 1)

《黃帝內經》小寒養生經

每年公曆的1月5-7日是小寒節氣。小寒時,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小寒之後,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小寒正值“三九”,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較冷的節氣。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因此這個時候正是關節痛、頸椎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這時除了要預防以上疾病之外,還要注意預防“四低”:一防低血壓;二防低血糖;三防低體溫;四防氣低(氣脫)。

小寒時節還要注意養腎、保胃。“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由於人身的陽氣源於腎,所以寒邪最容易中傷腎陽。可見,數九寒冬若欲禦寒,首當養腎。另外,天氣突然轉涼,溫度的降低會直接刺激人體,使得胃腸功能變得紊亂,此時不注意胃部保養,就會影響到脾胃的正常的消化和吸收。

這個時期,雖是寒冷,但陽氣也在緩慢地積攢、上升,是飲食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切不要貪戀膩厚、辛辣的食品。氣候幹燥寒冷,貪戀膩厚食物,很容易長出小痘痘。這一時段還是以補氣潤燥為主。

小寒節氣的氣候變化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在小寒和大寒期間,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了嚴寒時期,北方的土壤不再溫軟,已經凍結;河流不再流淌,已經封凍,再加上北方冷空氣的不斷南下,天氣極寒。因此,這段時間被人們稱為“數九寒天”。

小寒節氣的人體反應

氣血不通

天氣寒冷,容易傷害人體的陽氣,寒邪侵襲人體後,使體內經脈拘急,氣血運行不暢,肌肉及關節失去了陽氣的溫煦及血液的滋養,以致出現肌肉關節疼痛和麻痹,也就是中醫所謂的“不通則痛”及“不榮則痛”。

人體消耗大,對熱能的需求增多

小寒節氣的天氣愈加寒冷,人體熱能消耗也會明顯增加,因此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需求也增加了。人體會攝入更多的富含糖類和蛋白質的食物,增加熱動力,儲備能量抵禦嚴寒的侵襲,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小寒節氣的養生原則

數九寒天先養腎

小寒為寒邪最大的節氣。中醫認為,寒邪傷腎陽,腎的陽氣一傷,容易出現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現象;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幹口燥,頭暈耳鳴隨之而生。因此,小寒時節要先養腎。

冬季不宜亂補

寒冬臘月是進補壯陽的好時機,一些體弱多病者常服用一些壯陽藥食進行調理或禦寒,但是效果不一定好。補陽藥食主要適用於陽虛患者,如陽痿、早泄、性欲減退等。隨便或者刻意服用一些“壯陽品”,往往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因此不宜亂服。

天寒地凍多食粥

民間有冬至吃紅小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常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的功能,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節食,以養胃氣。另外,還有補陽驅寒的羊肉粥、養心除煩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等,都適宜在冬季食用。

忌燥熱和寒涼,多苦少鹹

飲食溫補忌燥熱

冬季是四季進補的最佳時機。冬季多寒,宜食溫性食物。煎、烤、炸等燥熱食品應當少吃,蔥也要少吃。

多苦少鹹養心氣

冬季飲食養生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基本原則,以“藏熱量”為主。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鵝肉、蝦、韭菜、桂圓、黑木耳、甲魚、蘿卜、核桃仁等。

正確鍛煉很重要

合理安排呼吸方式

冬季運動換氣時,宜采取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因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對吸進來的空氣進行加溫,並抵擋住空氣裏的灰塵和細菌,對呼吸道起保護作用。嘴巴微微張開即可,把舌頭卷起抵住上齶,讓空氣從牙縫中出入。

鍛煉前熱身運動要做好

俗話說“冬練三九”,意為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由於冬季人體血液流動緩慢,關節僵硬,在鍛煉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這時肌肉的黏滯性增高,關節的靈活性降低,運動過猛,極易發生運動損傷。可采用慢跑、擦麵、浴鼻及拍打全身肌肉等方法完成運動前的熱身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