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擋不住的經濟起飛(1 / 3)

蔣介石是一個獨裁者,政治上高高在上,意猶未足,還想身兼各家。既然他本人上有所好,他的手下,自然也就高帽一頂頂送上來了。我們信手一抓,就可來上一大堆:照國民黨中常委穀正綱說,“蔣公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青年日報》);照國民黨駐美“大使”董顯光說,“我民族領袖蔣公介石,為近代最偉大之軍事政治家”(《蔣總統傳》);照國民黨國大代表蔣一安說,“蔣公發明力行哲學”,是“大哲學家”(《先總統蔣公哲學思想之研究》,頁一),照國民黨理論家林桂圃說,“蔣公是當代世界上一位了不起的大政治思想家”(《先總統蔣公政治思想之研究》,頁四十八);照國民黨“教育廳”“廳長”劉真說,“蔣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先總統蔣公文教思想之研究》,頁八十七);照國民黨訓導專家洪同說,“蔣公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實行家”(《先總統蔣公文教思想之研究》,頁七十一);照國民黨新貴魏鏞及國民黨教授繆全吉說,“蔣中正先生……更是一位推動行政現代化的理論家與實踐者”(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九日《青年日報》);照國民黨台北市“議會長”張建邦說,“蔣公是都市管理學家、未來學家”(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九日《新生報》)。此外,照修澤蘭說法,蔣介石無異是藝術家;照蔣複璁說法,蔣介石無異是書法家;照於斌說法,蔣介石無異是宗教家;照金克和說法,蔣介石無異是經濟學家……以上所列的種種家中,其實蔣介石隻能跟政治家、軍事家沾上邊而已,並且,他還夠不上是水準以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最不相稱的無疑是“經濟學家”那頂高帽,沒有跡象可以顯示他具有像樣的經濟學知識。然而台灣最足稱道的卻是六十年代以後的經濟起飛,對蔣氏而言,可說是無心栽柳柳成蔭,因為蔣介石一門心思在“反共複國”,而非“經建台灣”。有意種的“反共複國”之花,早已成為昨日黃花;無心栽的“經建之柳”,倒是處處成蔭。

台灣光複之初,滿目瘡痍,乃戰後的表象,日本亦複如此。日本經營台灣五十年,為了有利可圖,在殖民地建置了不少經濟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業的開拓與增產,以及南北鐵路交通、鄉村水電等等。此外還留下大型工廠,如鋁廠、糖廠等等。總之,蔣介石退據的台灣,物質基礎之佳,遠非毛澤東退據的延安可以想象。

蔣介石的大撤退,帶來近兩百萬外省人,使台灣人口增至八百萬。總的來說,此一人口增加,“財富”多於“負擔”,其中大多數的軍公教人員,正是台灣所缺乏的,而大批技術人員更直接有助於經濟建設。不要忘記,蔣還以非法手段把全中國的國庫黃金運到台灣,穩定了台灣的金融。

此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便是美國因素。美國人並不喜歡蔣介石,甚至厭惡他。然而為了阻遏共產主義的擴張,於朝鮮戰爭爆發之後,主動派第七艦隊保護蔣介石的台灣,封鎖毛澤東的大陸。為了使台灣成為西太平洋上的“不沉母艦”,美國又恢複對蔣提供大量的軍援與經援。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間的經濟援助,平均是每年一億美元。凡耗資較多的建設,均由美援支付,如肥料工業、石門水庫所需美元部分、交通運輸設施、農複會項目以及文化交流、教育衛生等等。台灣經建的一個主要功臣尹仲容就承認美援的巨大功效:

美援一方麵解決部分長期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另一方麵又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如無美援支應,則不但若幹經濟建設無法進行,即台幣內外值亦無法穩定……美援成為經濟發展及經濟穩定之主要支柱。(尹仲容《台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頁二八二)

尹仲容在此沒有提到的是,美國的巨量軍援承擔了蔣政府龐大的軍費開支,減少財政赤字,不致嚴重影響到經建。美國也為台灣的經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術和市場。不僅此也,即使美援停止後的十餘年間,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組織,繼續為台灣提供貸款達六十五億餘美元(據國府官方數字),對台灣的財政與工農生產,都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