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可比性。從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自行選擇指標盡可能突出城市轉型時期的特點,使指標設置既符合城市間的可代表性和通用性,又要體現城市向低碳發展轉型是一個世界性和曆史性的動態發展過程,使指標具有相對可比性,從而提高指標體係的使用範圍。
第四,導向性。所選擇指標既要從城市的現實出發,考慮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又要從城市的發展趨勢出發,考慮指標的先進性,力求使每個設置指標都能夠反映城市低碳發展的本質特征、時代特點和未來取向。
第五,層次性。由於指標體係是一個多層次多要素的複合體。
因此,指標的設置必須按照其層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不斷細分。
3.3.4關鍵因素與評估指標
城市的低碳發展過程就是城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是一個按照生態文明理念對城市發展資源優化重組、價值鏈再造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審視的整體性、調控的綜合性、物質的循環性、發展的知識性”(薑春雲,2008)等特點,在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中找到衡量低碳城市建設水平的關鍵環節和因素。
從經濟領域看,經濟總量體現城市的產業集聚程度和城市在區域的經濟功能,是人民生活質量及城市競爭力的基礎,是工業化實現程度的標誌,也是城市形態由低級向高級躍升的基礎。經濟結構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體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誌(Duchin F,1998)。從資源需求的角度看,第二產業所需的能源資源較多,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需求相對較少,產業結構越高級,對能源資源的需求越小;從資源轉化效率看,產業技術水平與資源轉化效率正相關,與資源消費強度負相關,技術水平越高,產出效率越高,資源消費越少。城市經濟的低碳發展還與城市的環境政策有關,環境要求越高,政策力度越大,企業發展低碳技術、運用低碳能源和提高資源效率的動力越大。我們選取人均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發投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GDP能耗和低碳產業政策完善度六個指標來衡量城市經濟的低碳發展水平。
從社會領域看,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形態,低碳城市提供的是一種麵向未來的價值,在現實中要想得到市民的廣泛支持並成為一種社會行動,需要有一定社會發展水平的支撐。當在城市生活的大多數人把追求的目標和關注的重點由基本生存轉向發展和價值實現的時候,低碳城市建設就具備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因此,社會進步既是低碳城市追求的目標,也是表征低碳城市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們選取城市化率、城鄉收入比、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萬人醫師數、信息化指數、低碳宣傳教育普及度等指標來衡量低碳城市建設的社會支撐能力。
從資源稟賦看,由於在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背景下,要素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頻繁流動,真正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競爭力提升起支撐作用的資源要素是土地。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土地使用模式,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是人口、城市功能及生產要素適度集聚和生態基礎設施完善配套的有機統一,是土地對人的價值和對自然的價值最大化的有機統一,是碳源與碳彙的平衡協調。我們選取土地開發強度、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道路麵積、生態文明指數和碳稅政策完善度等指標來衡量低碳城市建設的資源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