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留有餘地,就是多給別人留點好處、說話不要絕對、不要輕易許諾、不要讓對方太難堪等等,這些都能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如果你把所有的事都給做絕了,不給他人發展的空間,別人也會這樣地對待你,就會將自己困在一個人際關係的死胡同裏麵。李嘉誠給兒子李澤楷的忠告是:“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益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
這也是李嘉誠從商一輩子的經驗處事準則,它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職員的信賴和支持,樹立了崇高的形象,為他贏來了無數的財富。
生活當中,對物質和金錢的求取,就當如李嘉誠這般,不過貪。貪者,失敗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貪而變貧,由貪而伏法,由貪而寢食難安啊!
不過,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日子,都希求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東西,硬要強加於自身,哪能沒有壓力?
得與失是互為辯證的,得到多少,相應也就失去多少。別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他們僅在表麵上看似很幸福,實際上他們也有不為人知苦的一麵。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是活法不同而已,要.何種活法全憑自己取舍。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們既不貪圖,又不奢侈,豐衣足食,足矣。所以他們活得瀟灑自在,既不累,也沒有那麼多煩惱和壓力。由此,不禁想起兩個詞,非常吻合他們“留有餘地”的生活狀態:一日“微醺”,二日“半糖”。
所謂“微醺”是飲酒飲到三四分,即非毫無感覺,但又不是失控,剛有點飄飄然就打住,那才叫享受。何必鬧得五髒六腑全要吐出來,甚至醜態百出,活受罪呢?
至於“半糖”,則是源於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就叫《半糖主義》。歌詞唱道:“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愛來之不易,要留一點空隙,彼此才能呼吸……”這裏談的雖然是愛情,但其中的哲理卻有著普遍的意義。比如,幹事業要勇於拚搏,但也不能蠻幹不要命;美食要好好享受,但也不要撐得難受;減肥少吃一點是必要的,但不能為此餓出病來;外出旅遊勞累難免,但若非得一天去八個景點,定會累得一塌糊塗,還怎能感受快樂?
古人有一首《半半歌》日:“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豔,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正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此中哲理,值得我們借鑒。
人生不要太圓滿、太幸福,當生命中有個小小的缺口,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它讓我們永遠有追求幸福的動力。
珍惜你所擁有的
一個小姑娘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哭泣,冬天就要來了,夏天不穿鞋很涼快,秋天不穿鞋尚且可以忍受,可是冬天沒有鞋怎麼辦呢?
“可愛的孩子,你為什麼哭呢?”一位中年男子走過來問她。
“我沒有鞋穿,恐怕在冬天我會被凍死。”小姑娘近乎絕望地大哭起來。
“可是,我幸運的孩子,你會得到保佑的,因為在這之前,上帝忙著照顧那些沒有腳的人。”小姑娘停止了哭泣,因為她看到麵前的這個人坐在一個輪椅上。一場車禍奪去了他的雙腳。
幸福是什麼?恐怕就是一個女孩因為她沒有鞋子而哭泣,直到她看見一個沒有腳的人。每個人都正在擁有一些東西,同時,他們又想要一些東西。有的人在盡情地享受他們擁有的東西;有的人努力拚搏去爭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人生有兩個目標:第一是:享受擁有的每一種東西;第二是得到所想要的東西,盡力去爭取,而更多的人屬於第二種人,他們知道如何爭取,卻忘記了珍惜、體會和享受已經擁有的。
有一個青年得了一種怪病:他不快樂,終日悶悶不樂。一天,他去拜見一位智者以討求良方。智者說,隻有世界上你認為最好的東西才能使你快樂。這個人看了看身邊,他沒有發現自己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於是他決定去尋找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他收拾行裝,辭別妻兒老小,踏上了漫漫旅途。
第一天,他遇見了一位政客,他問:“先生,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嗎?”政客官腔十足地說:“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嘛,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想了想,覺得權力對自己並沒有多大的誘惑力,於是他繼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