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這個人就住了下來。開始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感覺非常快樂。漸漸地他覺得空虛和無聊,就去見宮殿的主人,抱怨道:“這種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意思,我現在是腦滿腸肥了,對這種生活已經沒有興趣了,你能不能給我找一份工作?”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兒從來就不曾有過工作!”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去見宮殿主人:“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願去下地獄,也不要住在這裏了。”
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以為這裏是天堂嗎?這裏本來就是地獄啊!”
是的,空虛和無聊就是人生的地獄。
美國有一個大企業家,經過前半生的奮鬥,創下了數億的財產,錢對他來說已不再是奮鬥的目標。終日操勞,緊張的生活,無休止地周旋在生意場上使他感到身心疲憊。
很長時間以來,他就很向往悠閑的生活。經過慎重考慮,他賣掉了企業,花巨資在夏威夷附近的海上買了一個小島,並按照他的意思,在島上建了一棟設施完備而且非常舒適的別墅,打算在那裏過上他理想中的悠閑生活。
開始時他感到非常愜意和放鬆,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感到空虛和無聊。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感到這樣的生活簡直無法忍受。
兩年以後他終於又回到生意場中。後來他的感受是:寧願在緊張和繁忙中生活,也不願要那種空虛和無聊。其實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要調劑好自己的生活,在緊張和繁忙的工作中適當放鬆和休閑,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我們既要降低欲望,又要有理想並為之奮鬥,這並不互相矛盾。欲望的對象是物質的,為理想奮鬥是精神的;前者是占有,後者是付出;前者是直奔目標,後者是強調過程。
留有餘地方知甜
生活就是一杯水。盡管杯子的華麗程度因人而異,但杯子裏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伺入都是一樣,你有權利加鹽、加糖等各種調料,隻要你喜歡。但,若添加的成分太多,這杯水的味道就不會恰到好處。人在生活中,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留有餘地是最聰明的做法。老練的雕刻師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總是將鼻子弄大一點,眼睛弄小一點。因為大鼻子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把鼻子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眼睛小了可以加大,而大了就沒有辦法縮小。
為人做事,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俗話說“月圓易虧,物極必反”,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隻有這樣,才不容易失敗,即使失敗還有回旋的餘地,還有反敗為勝的一線生機。
一位口若懸河的推銷員向一位少婦推銷《幼兒百科全書》,說他的這套書能解答孩子們提出的任何問題。這時,恰巧少婦的小兒子來了。推銷員就對他誇下海口:“小弟弟,你隨便問我一個問題,我就可以從這書上找到答案。”小孩問:“上帝坐的是什麼牌子的車子?”推銷員一下卡住了,隻好收拾起他的書,一聲不吭地走了。
百貨公司為什麼不叫萬貨公司?據說也是有來曆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見了一家“萬貨商店”,他就進去問老板:“你這裏有萬種貨物嗎?”老板不知天高地厚地說:“豈止一萬種,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乾隆就說:“那我就買一把金子做的鋤頭吧,你有嗎?”老板一下子就無話可說了。乾隆接著說:“話不能說滿,你還是將這萬貨商店改為百貨商店吧!”所以,後來才有了百貨商店。如果話說得太絕對,做事不留有餘地,就會像這位老板一樣,使得自己難堪、被動。
話不要說滿,事不要做絕。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隻要細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有餘地的哲學隨處可見:
書畫家進行創作要留有“餘地”,就是畫麵上留有相應的空白,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建造樓群,要留出“餘地”,種上一些綠樹、花草,讓人們心情放鬆;鋪築路麵,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一條名為縮水線的“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而破裂;高速公路每過一段路程,就要在路邊留出一塊“餘地”,供有毛病的車輛應急停靠檢修。
沒見過一個發條永遠上得十足的表會走得久;沒見過一個馬力總是加到極限的車會很安全;沒見過一個繃得過緊的琴弦不易斷;也沒見過一個心情日夜緊張的人不易病。
所以善用表的人永不把發條上得過足;善駛車的人永不把車開得過快;善操琴的人永不把琴弦繃得過緊;善養生的人永不使心情日夜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