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審視自己的心態(3)(3 / 3)

克魯索.伍德臉帶笑容,微微地轉過身去,眼望遠處自言自語地說:“我很快活,有人因我的經驗而得益。”

我們承認經驗對人生而言的確是一種財富,但是有的經驗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持久有效。如果一種經驗、一種觀點或是一種態度沒有跟隨時代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它們就不再是有用的經驗,而變成了禁錮人的“狹隘”。

人心一旦狹隘,便會產生固執、偏執、煩躁等行為,我們的判斷力、思維也會因此受到巨大影響,而煩惱與失敗也就如影隨形。所以,千萬不要讓狹隘禁錮了你的幸福與快樂,將心靈打開,世界給你的感覺必然將不再一樣。

遠離浮躁.享受寧靜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樂觀,有人悲觀。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外在的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個人內在的處世態度不同罷了。

“樂觀者和悲觀者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小小空洞。”這句話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人們眼睛見到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隻看見自己想尋求的東西。樂觀者和悲觀者各自尋求的東西不同,因而對同樣的事物,就采取兩種不同的態度。

有一天,有位小女孩站在一間珠寶店的櫃台前,把一個放著幾本書的包裹放在櫃台邊。當一個衣著講究、儀表堂堂的男子進來,也開始在櫃台前看珠寶時,小女孩禮貌地將包裹移開,但這個人卻憤怒地看著小女孩,他說,他是個正直的人,絕對無意偷她的包裹。他覺得受到侮辱,重重地將門關上,走出這家珠寶店,小女孩感到十分驚訝,這樣一個無心的動作,竟會引起他如此的憤怒。

後來,小女孩領悟到,這個人和她仿佛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但事實上世界是一樣的,所以差別的是小女孩和他對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幾天後的一個早晨,小女孩一醒來便心情不佳,想到這一天又要在單調的例行工作中度過時,她滿腔怨氣地想:為什麼有那麼多笨蛋也能拿到駕駛執照?他們開車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沒有資格在高峰時間開車,這些人駕駛執照都該吊銷。

後來,小女孩和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一個交叉路口,她心想:“這家夥開的是大車,他一定會直衝過去。”但就在這時,卡車司機將頭伸出窗外,向小女孩招招手,給她一個開朗、愉快的微笑。當小女孩將車子駛離交叉路口時,她的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開朗起來。

這位卡車司機的行為,使小女孩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依舊,所不同的隻是我們的態度。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小插曲,這些小插曲正是我們追求快樂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樂。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態度。

現實中,人們忙著用物質讓自己的生活得到滿足。於是,一切喧鬧、嘈雜、煩瑣的東西充斥在我們周圍,人們渴望找一片寧靜的港灣。究竟到哪裏去找呢?其實,寧靜就在你的心裏。“寧靜以致遠”,寧靜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滿足感、幸福感。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突起,草籽飄舞,“不好,許多草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沒關係,吹去者多半是中空的。撒下也不會發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草籽,幾隻小島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沒關係,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父繼續翻著經書,“隨遇。”

半夜一場大雨,弟子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沒抬說,“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滿新草,有些沒有播草籽的地方競也長出了新芽,泛出了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師父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師父的這份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卻是洞察了世間玄機後的豁然開朗。我們很多人之所以在心境上會反複振蕩於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喪、焦慮、恐懼甚至絕望之間,主要還是急功近利的成就導向。

懷雄心壯誌,當然能做事,但懷平常心,照樣也能把事做得更好,因為他心無滯礙,自然能發揮出全部潛力。如果一個人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順應自然之道,認認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與周邊環境協調發展,就不會患得患失,寵辱皆驚,陣腳紛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