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審視自己的心態(1)(3 / 3)

高度樂觀的人能自我激勵,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遭遇困境時能自我安慰,知道變通,能將艱巨的任務分解成容易解決的部分。他們總是能夠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麥特·畢昂迪是美國知名的遊泳選手,1988年他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被認為極有希望繼1972年馬克·史必茲之後再奪七項金牌。但畢昂迪在第一項200米自由式竟落居第三,第二項100米蝶泳原本領先,到最後一米硬是與金牌失之交臂。

許多人都以為,兩度失金將影響畢昂迪後續的表現,沒想到他在後五項競連連奪冠。對此,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沙裏曼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在同一年的早些時候,曾為畢昂迪做過樂觀影響的實驗。

實驗方式是在一次遊泳表演後,畢昂迪表現得很不錯,但教練卻故意告訴他得分很差,讓畢昂迪稍作休息再試一次,結果更加出色。參與同一實驗的其他隊友卻因此影響成績。

同樣的情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也得以呈現,津巴布韋遊泳名將考文垂在參加的三項比賽中,前兩項均獲得銀牌,尤其是第二項,她在預賽中甚至打破了世界紀錄,但在最後的決賽中卻輸給了競爭對手。

在第三項比賽開始之前,她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所有的津巴布韋人民都希望她能為這個非洲小國帶回一塊金牌,考文垂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在壓力和失敗麵前,考文垂沒有退縮,她仍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坦然麵對著媒體。最後,她果然不負眾望,在女子200米自由泳中為津巴布韋奪得一塊沉甸甸的金牌。

樂觀者麵臨挫折仍堅信情勢必會好轉。樂觀的心態能使陷入困境中的人不會感到冷漠、無力感和沮喪。樂觀能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能使幸福降臨得更快。

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結果反而能轉敗為勝。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之於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個人對此無能為力。不同的解釋對人生的抉擇造成深遠的影響。

研究表明,在焦慮、生氣、抑鬱、沮喪的情況下,任何人都無法有效地接受信息,或妥善地處理信息。情緒沮喪的悲觀者其智力難於發揮,因為沮喪悲觀的情緒壓製大腦的思維能力,從而使人的思維癱瘓。

心理學家曾做過“半杯水實驗”,較準確地檢測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情緒特點。

悲觀者麵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樂觀者卻說:“我還有半杯水呢!”

可見,對樂觀者來說,外在世界總是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樂觀使人經常處於輕鬆、自信的心境,情緒穩定、精神飽滿,對外界沒有過分的苛求,對自己有恰當客觀的評價。

樂觀的人在受到挫折、失敗時,常會看到光明的一麵,也能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輕易地自責或怨天尤人。而悲觀者一般敏感、脆弱,內心情感體驗細致、豐富,一遇挫:忻就會比一般人感受得深、體驗得多。

樂觀與悲觀是與生俱來的,但天性也是可以改變的。樂觀與希望都可學習而得,正如絕望與無力也能慢慢養成。

當然,樂觀必須務實,天真盲目的樂觀可能導致可悲的後果。

做情緒的主人

一個周末的傍晚,凱勒在陽台上整理白天拿出來曝曬的舊書,正巧看見與她相隔一條防火巷的鄰居在陽台上洗碗。

鄰居動作十分利落,水聲與碗盤聲鏗鏘作響,像發自她內心深處的不平與埋怨。

這時候,她丈夫竟從客廳端來一杯熱茶。雙手捧到她麵前。

這感人的畫麵,差點教人落淚。

為了不驚擾他們,凱勒輕手輕腳地收起書本往屋裏走。正要轉身時,聽到那天生不幸福的女人回贈那同樣不幸福的男人:“別在這裏假好心了。”

也許她需要的不是一杯熱茶,而是有人來分擔她的家務。但是,在丈夫對她獻殷勤的時候,她實在沒有必要把情緒發泄到對方身上。

一時的情緒化,常常是你自身幸福的殺手。

幸福的生活是一種平衡。我們應該試著去尋求情緒與常識之間的平衡,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心潮澎湃。永遠沒有高潮、也沒有低穀的生活,的確令人煩悶。但如若任由情感一波波地肆虐,人們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任何領域都保持平衡的生活是獲得幸福的鑰匙。我們必須做情緒的主人,保持生活的平衡。如果必要的話,偶爾也可以來個情感爆發,但千萬不要天天如此。

我們應該從多個視角審視生活,這才是應有的生活態度。找到情感與理性最佳的搭配,這在追尋幸福的路上值得我們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