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幸福就在你身邊(3)(1 / 2)

如果人們能對人生在世應做和能做什麼等有一個相對合理、深刻的認識;如果人們能科學地鑒別各種層次、類型的欲望、事業;而且又多方麵地培育了自己的興趣,使自己的各個方麵得到協調發展,具有豐富的閱曆,這個時候,其人生便會過得相當充實、有意義。人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他認為高級需要(即友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這種快樂比低級需要的滿足帶來的快樂更有價值。

他說:“高級需要的追求與滿足,具有有益於公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級,就越少自私。饑餓是以我為中心的,它唯一的滿足方式就是讓它得到滿足。但是,對愛以及尊重的追求,卻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滿足。已得到足夠的基本滿足繼而求愛和尊重(而不僅僅是尋求食物和安全)的人們,傾向於發展諸如忠誠、友愛以及公民意識等品質,並成為更好的父母、夫婦、教師、公仆等。”

他還認為,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安全需要的滿足最多隻產生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無論如何它們都不能產生像愛的滿足那樣的幸福的狂熱與心醉神迷.或寧靜、高尚等效果。

馬斯洛的話講得很精彩。它從心理學的角度證明,心靈的快樂,高於肉體的快樂。

心靈的快樂就是精神的快樂,是精神追求的滿足。感官快樂離不開外界事物對感官的刺激,因而它對外界事物有極大的依賴性。心靈的快樂則是依賴於人自身的修養,來自主體對真善美的追求,來自自身的創造與奮鬥。

蕭伯納曾經說過:“人生的真正快樂在於:服務於你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的,在你被扔到垃圾堆上以前,完全奮鬥的力量;成為大自然的一個力量。而不是當一個過分自私自利的行屍走肉。”

蕭伯納說的這種真正的快樂,就是追求心靈的快樂。追求心靈快樂,是引導、促使人奮發向上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心靈的快樂高於感官的快樂,隻有心靈的快樂才能稱之為幸福。

天地不方古,此身不再得;人生隻百年,此日了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不可不懷虛生之憂。《菜根譚》裏介紹天地是萬古長存的,但人活在這世界的機會,卻隻有一次!即使得享高齡,也隻不過百歲而已.何況,日子一天天地飛逝,轉眼大限便將到來。因此,有幸生存在這世界上,就要體認生命的意義,切勿虛度這短暫的一生。

陶淵明有一首“雜詩”: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時代,由於時局動蕩不安,遂使老莊哲學得以普及,一般人感於人生無常,而在思想上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由陶淵明的詩即可略見一斑。

他感歎人生像路邊的塵土般,隨風飄浮不定!既然大家同降生於這無常的世間,就該像手足般相親相愛。因此大家應該有樂同享,隻要我有一鬥酒,就會呼朋喚友,一醉方休!

活力充沛的青春,一生隻會出現一次;同樣的,在一天當中,寶貴的早晨,也隻有一次。所以在變幻無常的人生中,我們應當像親兄弟一般和睦相處,共同尋求生活的樂趣!

幸福的人生沒有捷徑可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是想要選擇一條最短的路,以期最快獲得幸福。但是,這種想法卻可能是關於幸福人生的一個不小的誤解。

亨利八世在位時,殘暴成性,在他殺了第一任妻子後,為什麼仍然有很多女人肯赴湯蹈火地嫁給他?因為他是亨利八世,嫁給他,自己就是王後,自己生的孩子就可以繼承王位。畢竟這是最短的一條路——雖然從結果來看.是通向死亡最短的路,但在最終結果降臨之前,很多女人都會認為這是通向幸福最短的路吧!

我們每個人總想找到一條通往山頂的捷徑,就像每個人到股市買進賣出都是為了賺到錢,而不是為了血本無歸。如果有人事先告訴我們某支股票是垃圾股,我們一定不會輕易買進,同樣道理,假如一支正在大漲大紅的股票即使已經漲得很高,高到令人難以置信,我們還是會奮不顧身地買下,以為它還會漲。人生就是充滿這麼多不確定性——有的路,看上去很容易,很平坦,可一旦上了路,就是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