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出事(2 / 2)

謝道韞道:“大人我自然”。則習成自然。妙造自然。出人入天。人地天道四者疊壘而取法乎上。足見自然之不可幾及。”

張台右手握玉如意。輕叩左手虎口。說道:譬如水。孔子見其晝夜不舍。孟子見其東西無分。皆非老子所思存也。而獨法其柔弱。然則天地自然固有不堪取法者。道德非無乎不在也。”

謝道韞暗暗點頭。這個張台真可謂是妙學深思。此論何晏王弼亦不曾論述過。說道:“凡昌言師法自然者-以借譬為即真。初非止老子。其的失利鈍。亦初不由於果否師法自然。故自然一也。人推為“教父”而法之。同也。而立說則紛然為天下裂矣。”

聽到謝道韞精彩絕倫的辨析,起身拱手道:小姐玄學精深,令人在下佩服,來日定當再行討教。”

“如張兄拜訪,道韞定當欣喜若狂。“談論的玄學的謝道韞整個人的氣質令在場的人折服,秦虎也覺得此時的謝道韞像天上的謫仙人,令人不可褻瀆。

百鳥歸巢,大地又即將重新回歸黑暗,賞心亭中原本熱熱鬧鬧的人群,也漸漸離散了,隻剩下了秦虎、謝玄、謝道韞、庾敏和一個拖油瓶庾悅,還有那遲遲不肯離去的蕭芸。

看到蕭芸依依不舍的陪在秦虎旁邊,謝道韞也湊了過去,在秦虎與蕭芸交談時,總是不停打斷。

此時的秦虎已被如血的晚景吸引住了,不禁吟誦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聽到秦虎吟誦的詩,在場的人都被深深震駭了,謝玄剛想與秦虎說話時,隻見楊秋從遠處氣籲籲到跑了過來,還沒來的及與謝玄打招呼,大聲說道:隊長,孫科出事了。“

玄學簡介: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以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

東漢末年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分崩離析,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開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學風、讖緯神學的怪誕淺薄,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於是轉而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於形而上的哲學論辯。這種論辯猶如後代的沙龍,風雅名士(以嵇康、阮籍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賢"恰是魏晉風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談論玄道,當時人稱之為"清談"或"玄談"。

據清代學者趙翼《二十二史剳記》稱,清談之風始於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何晏、王弼可以說是創始人,他們都是當時貴族名士,影響所及,便成一代風氣。《晉書》上所謂"正始之音"也正是指整個魏晉時期玄談風氣。

何晏、王弼主張"貴無論",說"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晉書·王衍傳》),又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說。其後阮籍、嵇康主張"越名教任自然"(《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並"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難自然好學論》),"非湯武而薄周孔"(此句也是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篇文采斐然權不談,一般來說可以算是嵇康的宣言書,甚至是當時魏晉二三子的宣言書,但竊以為,依當時曆史情勢來看,嵇康其意並非真的"越名教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而是作文明誌而已,說地明白點,便是讓那司馬家知道自己的心思,而事實上顯然不是真的堅決"越名教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這在嵇康其它文章中可知一斑)。其後完成於郭象,其作《莊子注》,此書一出,玄學大暢,"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焉"(《晉書·郭象傳》)。

總的來說,玄學是當時一批知識精英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修齊治平),對宇宙、社會、人生所作的哲學反思,以在正統的儒家信仰發生嚴重危機後,為士大夫重新尋找精神家園。南北朝時,佛教以玄學語言闡述佛理,玄學家也有以談佛理見長者,玄佛合理。東晉後,玄學已與佛學合流,做為一種時代思潮的玄學也就"笑漸不聞聲漸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