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馬上,感受著駿馬奔馳時帶起的風,那些沉重的,喧囂的,都被拋到了身後遠遠的地方。那是自由,是的,一種天地任我馳騁的自由。不需坐在院牆中,看著上方一塊四方形的天歎氣,不需在各種生活的瑣事中苦苦地掙紮,她的心,仿佛又活過來了。
灰色院牆之外的世界如此美好,滿目都是充滿生機的綠色,鬱鬱蔥蔥的莊稼,翠綠的青草,就那樣鋪了一地,一直鋪到山腳下。山上生長著參差的樹木,有高,有矮,有粗,有細。藍色的天空中飄著棉絮般的雲朵,仿佛印在藍色長袍上的祥雲,那麼美,那麼和諧。腳下平整的路麵,讓馬兒和騎在馬上的人都心情大好。手中的韁繩一鬆一緊之間,馬兒已經跑出好遠,好遠。
費慰梅並不知道,這段經曆對於林徽因產生過怎樣的影響,也從未意識到,自己曾給予林徽因一種始料不及的感動。見到好友精神變好,她隻是心生喜悅,並沒有想過其他,更不知道好友的心中在回蕩著怎樣的思緒。直到她回國後,收到林徽因的信,她才知道林徽因當時真正的想法,原來,這位朋友並沒有自己看到的那麼堅強,那麼從容淡定,家庭中各種沉重的負擔早已將她壓迫得氣喘籲籲,而她卻還在努力地支撐著,讓自己過得更好。
林徽因在信中寫道:“……自從你們兩人在我們周圍出現,並把新的活力和對生活、未來的憧憬分給我以來,我已變得年輕活潑和精神抖擻得多了……想一想假如沒有這一切,我怎麼能夠經得住我們頻繁的民族危機所帶來的所有的激動、慌亂和憂鬱……”原來,她並非真的不曾憂慮,不曾憂愁,她隻是努力將那些憂慮和憂愁融化了,用她的堅持和堅韌,用她那純淨如水晶一般的心將它們一一過濾,才會留給人們永遠平靜淡定的表情。
這一切,在外考察的梁思成自然是不知道的。他自然想念家中的人,想念賢淑聰慧的妻子,聰明乖巧的女兒和未滿周歲的兒子。考察一結束,他就馬上回到了家。在外奔波了數日,此時他最想做的,便是洗盡身上的灰塵和疲憊,然後安安穩穩地坐在家中,陪一陪最惦念的家人,聊一聊數日來的見聞,在沁心的茶香中好好感受家的溫暖和舒適。
終於等到丈夫回來,林徽因的心也是喜悅的,梁思成向她講述的那些見聞讓她聽過之後對他去過的地方格外向往,她十分想知道,在那些荒村野嶺之中,究竟如何能藏有如此之多的珍寶,它們如今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著。雖然手中捧著詳細的測繪的資料和照片,可是對她來說仍需要去親身體驗、考察一番,否則,便不足以感受到那些珍寶的精髓所在。
她不願整日將自己鎖在家中,對照著書本上的文字和圖片去進行設計,她想要的,是親身的體驗,是真實的觸碰。閉門造車不是她想要的,她越發想要出去,走到院牆之外,去那些偏僻的地方,感受那些古代建築的魅力。每一間建築中都住著一個靈魂,而她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個靈魂,與它溝通,讓它將這間建築最神奇,最精妙之處告訴自己。
林徽因與梁思成談起她想要與他一同出門的想法,有妻子陪伴,梁思成自然高興,卻難以放心下家中的老小,直到從誡一周歲後,他才下了決心,讓林徽因與他同行。即將到來的出行讓林徽因感到非常興奮,她與梁思成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圖書館,閱讀了不少與建築以及當地曆史、地理等方麵的有關著作,製訂了詳細的出行計劃,最後,他們決定將山西作為此次出行的目的地。
出行前,林徽因看著兒子肉嘟嘟的小手向她揮舞著,嘴裏咿咿呀呀地喊著,心裏突然湧上了一絲不舍,她真心舍不得離開可愛的兒子和女兒。可是,對自由和事業的向往還是促使她邁出了家門。
2.古跡的現代追問
林徽因與梁思成踏上了探訪古跡的路途。和他們一起上路的,還有其他來自營造學社的成員。他們每人都帶著一包測量時必備的工具以及一些野外住宿時需要用到的東西,比如吊床、罐頭等。包裏還裝了一些簡陋卻很好用的小工具,那些工具都是這些經常外出考察的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製作或改造的。
未知的地域正在等待著他們的光臨,那裏真實的環境和條件是怎樣的,他們並不清楚。書籍上的記載距離他們前往的日子已經有上百年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那裏是否會發生一些變化,是否早已不是他們期待中的樣子,他們全然不知。他們隻期待能夠在那片荒涼的土地上看到令人震驚的美,看到古人的智慧結晶,那麼他們便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