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落花無言:突如其來的命運悲歌(1)(1 / 3)

1.詩人乘風去

世上的人來去匆匆,一個又一個身影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綻放了耀眼的光芒,卻又化為了永遠的灰燼。一些人如炫目的流星,來時引起多少人的驚歎,去時引起多少人的惋惜;一些人如夏花般靜靜開放,又靜靜凋零,來時不曾在人群中引起轟動,去時也不曾成為爆炸性的新聞;一些人,來時輕輕巧巧,去時轟轟烈烈;一些人,來時花團錦簇,去時靜謐無聲。

人生就是如此變幻莫測,多少人來了,多少人走了,生命的交替,世間的輪回。誰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與這個世界再無瓜葛,什麼時候,就再也見不到心上那片美景,聽不見夢中那段聲音。誰也說不準,什麼時候,那習以為常的一切都成為了片刻的珍貴,隻盼能在那短短一瞬間,再多看上一眼。

這位多情的詩人生前自然不可能想到,自己的離去竟然會以這樣的方式,竟然讓自己如此措手不及,來不及再見自己深愛的女人一麵,來不及與好友們說聲再見,來不及為心中那朵白蓮再作一首詩。他再也不能出現在他們當中,與他們高談闊論,在文學的世界中爭論不休;他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那個知他,懂他,始終溫柔淡定的知己;他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那個風韻十足,美貌動人,卻消耗了他一生的愛人。

他的離開也令他的朋友們意外非常,與他最後一次道別時,他們隻想著他要回去了,回到那個令他牽掛的女人身邊,安慰她孤寂的心靈。他們還在希望他這一去,兩人能夠重修舊好,他便不會看起來那樣憂傷,那樣灰蒙蒙的憂傷。誰都不曾想過,這一次的見麵,竟然就是最後一麵,那一次的再見,竟然就是永別。

1931年11月19日,協和小禮堂中坐滿了來自各國的駐華使節,他們都懷著崇拜的心情用熱切的目光注視著講台上的林徽因,聽她用標準的牛津式英語為大家講解著建築的細節,展示著建築的魅力。講台上的林徽因在燈光的包圍中,顯得格外大方得體,端莊自然,優雅高貴。每一句話語從她的口中流出,都讓在場的使節們驚喜不已。從精彩的開場白,到細致入微的演講本身,她將建築與人類的文明曆程、曆史、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等內涵結合在一起,為使節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了,在她的講述中,那些外國使節們的臉上呈現著喜悅的紅,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

林徽因自然也是喜悅的,喜悅中卻也帶著一絲擔憂,她望向台下,徐誌摩熟悉的身影從演講開始到演講結束,始終都沒有出現,這讓她的心感到了一些不安。她記得徐誌摩在回滬前答應過她,一定如期趕回北京,參加她為外國使節舉行的中國建築藝術講座。她從不擔心或懷疑他會失約,因為他從未失信於她,可是這一次,他卻沒有如約而至。就在上午,他還發電報告訴她,他會乘坐“濟南號”飛機回到北京,大約下午3點到達。然而梁思成在機場一直等到4點半,都不曾見到徐誌摩的身影。

整個演講的過程中,林徽因的心都是忐忑的。當演講結束時,梁思成告訴她沒有在機場接到徐誌摩,也沒有打聽到有關航班的消息時,她切實感到了不安。同樣的不安也盤旋在徐誌摩其他的好友心中,他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他的消息,等來的卻是第二天一早《晨報》上刊登的一則噩耗:“十九日午後二時中國航空公司飛機由京飛平,飛行至濟南城南州裏黨家莊、因天雨霧大、誤觸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本報記者親往調查,見機身全焚毀、僅餘空架、乘客一人、司機二人、全被燒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認、郵件被焚後,郵票灰仿佛可見、慘狀不忍睹……”

看到這條消息後,林徽因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這正是徐誌摩搭乘的那班飛機,那僅有的一名乘客,如無意外,應該就是徐誌摩了。強忍著震驚和悲痛,她和梁思成趕去了胡適家。胡適去向中國航空公司打聽詳細情況,他們夫婦便在他家中等待。不停響起的電話鈴聲讓他們的心開始焦躁,那些電話都是他們共同的好友打來的,電話內容無一不是打聽徐誌摩是否平安。胡適終於回來了,他憔悴的麵容讓林徽因的心猛地向下一沉,而他打聽到的情況則讓林徽因的心徹底沉入了穀底,兩眼一黑,昏了過去。

她隻記得昏倒前隱約聽見胡適說:“南京那邊已證實,出事的是誌摩搭乘的‘濟南號’飛機……”

醒來,林徽因還不願相信這是真的,那給了自己少女時代最美麗夢幻的人,那曾用無數詩歌文獻安慰了自己內心的人,那懂她護她視她如珍寶的人,就這樣再也不會出現了。還記得他走前去她的家中拜訪,話語間羨慕她與梁思成伉儷情深,既能共談理想,又能生活愜意;還記得最後一次聚會時,他與她約定趕回來出席她演講的神情;還記得那次通話中,她曾勸過徐誌摩乘坐火車回京,而徐誌摩笑著安慰她:“飛機是很穩當的,我還要留著生命看更偉大的事跡呢,哪能便死!”那輕鬆的笑聲,如今想起來,仿佛還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