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範疇與基本概念\r

(一)經濟全球化\r

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社會發展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生產力高度發展使所有生產要素和經濟關係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日益自由流動,使世界經濟在全球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r

經濟全球化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國際分工理論、比較成本學說,要素稟賦說,“裏昂惕夫之謎”,競爭優勢理論等都能恰當地解釋經濟全球化趨勢;科技發展、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跨國公司的發展與壯大,世界經濟的規模化、集團化,全球範圍的市場化改革浪潮,以及新的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等都是經濟全球化的的現實推動力量。\r

(二)農產品質量\r

對質量範疇的解釋有“規格說”、“適用說”、“需要滿足說”等理論,我們認為,效用是質量的核心,應該把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納入質量範疇。農產品具有相對較高的同質性,在流通和消費環節具有附加利益(價值外溢),也存在安全隱患。農產品質量是一個以生物學特性、安全性為基礎,受消費偏好、產品用途等因素影響的主觀範疇概念。\r

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決定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性是農產品質量的基礎,消費偏好影響農產品的質量評價,農產品的質量評價更應該考慮產品的用途。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從農產品的生物學特性和農產品市場價格兩個方麵評價農產品質量。\r

(三)農產品安全性\r

狹義的農產品安全僅考慮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即期的影響和未來的潛在影響,其考察對象僅僅是消費者自身;而廣義的農產品安全還包括對後代、對環境等方麵的影響。農產品安全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具有漸進性、累積性和傳遞性。\r

中國的農產品安全分為普通農產品或者常規食品、安全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等五個層次。\r

(四)優質農業\r

優質農業是以經濟上有效、技術上先進、環境上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優質農產品的一種農業形態,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農產品的優質化;二是農產品的生產及流通過程的標準化、規範化和合理化。應從生產結果的優質化和生產過程的科學化、合理化兩個方麵來評價優質農業。\r

我國的優質農業在1992年國務院發展“三高農業”的決定之後興起,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增強了優質農業發展的緊迫性。\r

二、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經濟學分析\r

(一)基於質量安全信息的農產品分類\r

按消費者獲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途徑,將農產品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多數農產品具有經驗品和信任品的特性,造成安全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加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蔽性,但市場機製可以通過信譽機製(聲譽機製))發揮調節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調控的目標之一就是把農產品的更多特性轉化為搜索品特性,降低消費者的信息搜尋成本,實現消費者的理性消費。\r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成本分析——“沒有免費的安全午餐”\r

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商品屬性,要獲取質量安全屬性,生產者要付出額外成本,消費者也要付出代價;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利益問題,產品質量實際上是生產費用和產品瑕疵率的函數,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政策目標就是用盡可能小的成本,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控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r

(三)信息不對稱、“檸檬市場”與農產品質量安全\r

“檸檬市場”理論能夠恰當地解釋現實生活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的經驗品和信任品特性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出現典型的“檸檬市場”,使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不足。盡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對稱性,使信息缺損和弱勢擁有盡可能多的信息,健全信息披露機製,向市場傳達正的信號,是治理“檸檬”市場的根本切入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