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隆隆的炮聲,振聾發聵。“大家趕快離開!快!”見識過這種“怪物”的老兵發出驚呼,陣地上一片混亂,即使是黨衛隊督戰官也難以製止。很快,這些“怪物”便印證了德國老兵的不祥預感,熾烈的火舌瞬間將蘭德維爾橋頭堡吞沒……創造這一戰績的正是被德國士兵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彈炮。
在B-4榴彈炮強大的火力攻擊之下,德軍士兵非死即傷,紛紛敗下陣去。蘇軍也因此闊步前進,順利贏得了柏林巷戰。
二戰結束後,蘇聯仍將B-4榴彈炮的生產線維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徑自行迫榴炮問世,才將B-4榴彈炮停產。
據統計,蘇聯共生產了1211門B-4係列榴彈炮,直到今天,它仍是聖彼得堡炮兵博物館的“偉大傑作”。
五、名噪一時的“巴黎大炮”——德國“威廉”火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空襲是德軍慣用的方式,德軍土兵也對空襲習以為常,尤其是飛行員們,自從福克戰鬥機被發明以來,他們屢戰屢勝。1916年,德軍司令部在討論空襲巴黎時,空軍自然是得意揚揚地接受了任務,他們準備給巴黎帶去突然的“滅項之災”,但在這時,一位年輕軍官卻站出來建議用大炮轟擊巴黎,這無疑是在空軍的眾多功勳將軍頭上潑了一盆冷水,也讓在場的人目瞪口呆,一時間議論紛紛。原來,當時德國火炮的最大射程隻有21千米,而德法邊界距離巴黎有120千米,這個提議顯然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卻很喜歡這個想法,於是命令統帥部研製新型的遠程火炮。德軍統帥部將研製遠程火炮的任務交給著名的克虜伯兵工廠火炮設計師兼總監弗裏茨·羅森伯格教授。為了論證這一設想的可行性,克虜伯兵工廠首先在其“麥噴”靶場進行了遠程火炮發射低阻力彈的試驗。試驗取得了成功,但此時德軍統帥部提出要研製能炮擊巴黎的射程100千米以上的超遠程火炮,許多人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羅森伯格力排眾議,極力主張並積極組織研製。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試驗,羅森伯格運用數學計算來推定所有的因素——k彈、火藥量、3分鍾空中飛行和大地的曲率間的相互關係,他認為完全可以製造出射程達100千米從法德邊界炮轟巴黎的大炮。
根據羅森伯格的研究成果,1917年2月,德國軍方又提出將射程延長到120千米。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軍方要貨很急。因此羅森伯格決定利用當時尚未裝到艦上的L52-5型355毫米口徑的艦炮進行改裝,1917年夏天,第一批遠程火炮終於研製成功,這種遠程火炮由克虜工白兵工廠建造,被命名為“威廉火炮”。因為這種大炮是為了轟擊巴黎而研製的,後人也管它叫“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口徑不算太大,隻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它卻顯得又高又大,堪稱火炮中的“巨人”,炮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