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次炮擊發生在蘇芬交界的霍京恩前線,所以蘇聯人稱之為“霍京恩炮擊行動”,這次炮擊行動的成功鼓舞了蘇軍大規模使用B-4榴彈炮的熱情。據統計,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後階段的作戰中,蘇軍共投入20多個B-4榴彈炮炮兵連,進行了多達270餘次壓製射擊。這些炮兵連屢屢效仿馬赫波諾夫的“炮兵上刺刀”的戰法,把火炮推進到前沿250米~350米處,以求得到最佳打擊效果。當然,蘇軍為掩護這些“無價之寶”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隊,1個B-4榴彈炮炮兵連周圍一般添配了1個營的步兵、1個76毫米榴彈炮炮兵營、10挺重機槍和8挺輕機槍,外加5輛坦克。
蘇芬戰爭結束後,炮兵主帥沃羅諾夫在彙報總結中指出,雖然B-4榴彈炮在克服芬蘭工事方麵顯示了威力,但操作者的技能實在讓人擔憂,他們因平時過於愛護裝備而缺乏猜確射擊的訓練,“在實際操作中,摧毀芬軍一個永備工事,至少需要耗費8~14發炮彈……雖然上級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彈,隻要能徹底消滅目標即可,但體形龐大的B-4榴彈炮在射擊陣地上待得越久,死亡的威脅就越大”。
1941年,希特勒和古德裏安對蘇聯發起了震驚世界的閃擊戰,蘇聯人驚慌失措,在最初的六個月裏,丟掉了大片國土,在接下來的反擊戰中也是潰不成軍。蘇聯的國寶B-4榴彈炮因為機動性不強,被德國人繳獲大半。德國士兵繳獲這種榴彈炮之後,大為吃驚,試射的結果表明,B-4榴彈炮的威力不次於德國的火炮。於是,希特勒一聲令下,將B-4榴彈炮貼上了德國的標簽,編入德軍序列,讓B-4榴彈炮這個龐然大物為德軍服務。在接下來的戰鬥中,B-4榴彈炮反過來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直到1943年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結束後,蘇軍才真正轉入戰略大反攻,B-4榴彈炮的威力終於得到全麵發揮。在哈爾科夫、齊爾卡塞、哥尼斯堡、坦澤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堅戰役中,B-4榴彈炮摧毀了無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
特別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戰線上,由維德門德科少校指揮的兩個B-4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後才爆炸,使德軍±兵驚恐地將B-4榴彈炮稱為“斯大林之錘”。
1945年4月,蘇軍開始攻擊柏林,希特勒龜縮在銅牆鐵壁的德軍司令部裏,隹備最後一搏。 4月28日,柏林巷戰開始,堅守蘭德維爾橋頭堡的德國擲彈兵仍不肯放棄抵抗,蘇軍勸降的傳單也被他們拿來卷煙。由於蘭德維爾橋頭堡太過堅固,蘇軍的小口徑火炮射了一天的炮彈也奈何不了它,所以,蘇軍需要大口徑的火炮來攻擊德軍的建
築物。
剛開始時,蘇軍調集了152毫米炮,攻擊德軍堅固的建築物,但仍達不到效果。一輪炮襲過後,德軍士兵坐在蘭德維爾橋頭堡上興高采烈地抽著煙,似乎在故意挑釁蘇軍。
突然,有幾個德軍士兵從炮隊鏡中發現河對岸的一些異常,和自己對射半天的蘇軍坦克紛紛後撤,幾十個龐然大物在拖拉機和坦克搶救車的前拉後推下一字排開。
原來,蘇軍調來了自己的鎮國利器——203毫米的B-4榴彈炮。蘇軍新一輪的火炮攻擊也開始了,並製定了相應的攻擊戰術:對於已發現的德軍工事和街壘,蘇軍的重型火炮時常在200米~300米的距離上進行直接瞄準射擊
如果是對強擊支隊的火力支持,以400米縱深為界實施密集射擊,對更大縱深隻射擊廣場、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築。編入強擊支隊和強擊群的火炮在攻擊建築物時,以大口徑B-4榴彈炮和重型自行火炮向地下室和建築物低層射擊,中小口徑火炮則向建築物中層和高層窗口射擊,迫擊炮向屋頂射擊,掩護強擊群接近建築物。配屬於強擊群的工兵,在強擊群內擔任在廢墟和障礙物中開辟道路和掃雷的任務,此外工兵還對建築物和其他工事實施偵察,進行坑道作業,同火災作鬥爭,同時擔負對堅固建築物的爆破任務,噴火分隊則用來消滅堅固工事和坑道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