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特遣飛機經典戰例(4)(1 / 3)

在越南戰爭中,KC-135為戰術作戰飛機突擊前後安排的空中加油區通常位於東京灣、越南南部、泰國及後來的老撾和柬埔寨上空。當進行攻擊越南北方目標的大規模空中作戰行動時,由突擊機、空中加油機、電子戰飛機、空中掩護及壓製地空導彈和高射炮陣地的飛機組成的聯合編隊機群,同時在一個較小的空域內活動。為了減少滿載彈藥的作戰飛機發生意外引起的不必要附帶損傷,需要加油的飛機不能同時靠近空中加油機,必須在指定空域進行等待。整個編隊最多是編3個空中加油機組,每個空中加油機組由3架加油機組成,可以同時為15架飛機進行空中加油。按照9架加油機計算,一個聯合作戰機群可以編有54架飛機。加油機在不同的高度按照預定的“S”形航線飛行,在航線的固定地點為受油機進行空中加油。空中加油機往往根據空中所發生的情況及時做出反映,向那些最急需的受油機提供空中加油,包括海軍作戰飛機。為戰鬥機提供空中加油促進了一些新觀念的形成,其中主要是加油操作員要對受油機進行精確的指揮,並要與加油機機組人員進行靈活且密切的配合,才能較為順利地完成空中加油。

加油機在越南戰爭中的使用,意義遠遠超過了單純的空中油料補給。不但使得美國空軍和海軍大大減少了進行作戰任務飛機的出動數量,並且能夠從遠離戰區的關鳥安德森空軍基地、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前往越南戰場作戰,為以後戰爭中加油機的使用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二、馬島戰爭中的加油機

1982年春天,在英國和阿根廷馬爾維那斯群島戰爭中,空中加油技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馬島距英國本土約1.3萬千米,距英國在大西洋的基地阿森鬆島也有7000千米以上。戰爭爆發後,英國在前線的飛機數量不足,決定將一批飛機調往前線。飛機轉場航程又不夠,用船運約需1個月時間。英國運用已掌握的空中加油技術,1982年5月3日,皇家空軍第一飛行大隊9架“鷂”式飛機從英國本土維特林格基地起飛,經多次空中加油,到達距英國本土5600千米的阿森鬆島的威達韋克機場,飛行時間達9小時15分。第二天再經空中加油飛到馬島前線的航空母艦上。馬島前線最初隻有20架“鷂”式飛機,後來增援的20架都是從英國本土經過空中加油飛往前

線的。

英國“火神”轟炸機從阿森鬆島起飛到馬島實施轟炸任務,要求“勝利者”空中加油機出動12架次,空中加油180噸(包括加油機本身燃油的補充)。

戰爭期間,英國用VC-10、C-130運輸機向前線運送物資,每次都要進行空中加油。前後共飛行600架次,從本土向作戰地域運送人員5800多名,6600多噸物資。在從英國飛往前線途中,運輸機有的要進行40多次空中加油,續航時間達25小時,航程達12800千米。

為了遠程作戰的需要,英國在戰爭爆發前後,將“鷂”式戰鬥機、C-130運輸機、VC-10運輸機、“獵迷”巡邏機和預警機、“火神”轟炸機都加裝了空中加油(受油)係統(“獵迷”僅用6天就改裝了一架)。6架“火神”轟炸機和4架C-130運輸機改裝成了空中加油機,加上英國原有的24架“勝利者”加油機(戰爭中隻使用了駐阿森鬆島的15架),在戰爭期間共進行空中加油600多次,空中加油700多噸。

英阿戰爭中,英國共損失飛機34架,阿根廷損失117架。阿根廷損失嚴重、作戰效果不大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戰空域離阿方基地遠(馬島距阿根廷約650千米),飛機被迫以極限作戰半徑飛行,限製了使用更有效的作戰戰術,隻能進行一次攻擊。阿根廷也試圖用KC-130H加油機進行空中加油,無奈隻有兩架加油機,數量不足,加之氣象複雜,不是每架飛往前線的飛機都能受益於空中加油,但空中加油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5月4日,“超級軍旗”飛機用“飛魚”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就是在另兩架“超級軍旗”飛機伴隨加油下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