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其他特種飛機(3)(1 / 3)

水上飛機是一種能在水麵上起飛、降落和停泊的飛機。通常分為船身式水上飛機和浮筒式水上飛機兩類。船身式又分為單船身式和雙船身式;浮筒式也分為單浮筒式和雙浮筒式。與一般飛機不同,水上飛機具有利於水麵滑行的特殊船體底麵。單船身式通常在機翼下方安裝有支撐浮筒;雙船身式無需安裝支撐浮筒。浮筒式水上飛機一般在普通飛機機身下加裝浮筒而成。水上飛機安裝有上下水裝置,以便其下水、登陸和陸地停放。若把其上下水裝置改裝成起落架則成為水陸兩用機。

早在兩千年前,我國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曾經幻想過一種既能在海上像魚那樣遊,又能上天像鳥那樣飛的兩棲動物,名叫“鯤鵬”,莊子是否有特異功能,知身後之事,已無從考證。但今天,他的神話的確變成了現實,人類發明了既能在海上滑行,又能上天翱翔的“水上飛機”。1905年6月,法國巴黎,一架箱形風箏式滑翔機,裝在浮筒上,由競賽用的汽艇“長虹”號在塞納河拖引起飛,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架水上飛機。1910年3月,法國的法布爾研製了一種鴨式水上飛機,但試驗夭折了。當然最幸運的是美國人格倫·柯蒂斯,他駕駛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的水上飛機,成功地飛離水麵。柯蒂斯的發明使英國備受其益,並第一次製成水上戰鬥機,具有海洋巡邏、偵照、轟炸、搜潛、布雷及救護用途,結果大顯神威。1913年,戰爭的烏雲在歐洲上空聚集,英國頻繁出動水上飛機偵察德國的軍事目標。1914年聖誕節,英國的7架水上飛機,編隊轟炸了德國的軍事目標。自此,揭開了各國競相發展水上飛機的序幕。美、日、英、俄等國迅速發展水上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相繼發展了大型多發動機船身式水上飛機,用於海上遠程偵察和反潛作戰。

二、發展

20世紀30年代,水上飛機多用於偵察和海上救援任務,但其作用較普通飛機遜色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又開始研製渦輪噴氣式和渦輪螺旋槳式水上飛機。50年代後期,蘇聯研製出噴氣式水上飛機別-10,美國研製出“海上霸王”號P-6M,60年代日本研製成裝有四台渦輪螺旋槳式發動機的PS-1反潛水上飛機。

水上飛機在軍事上可用於反潛、海上巡邏、偵察、轟炸、運輸和救護等;在民用上可執行邊遠地區救援、森林滅火、遊覽和體育運動等任務。與普通飛機相比,其優點是能在廣闊的江、河、湖、海麵起降,尤其適於在水域遼闊的海麵活動;在水麵起落,飛行安全性好,輔助設施較經濟;水麵機場不受飛機重量的限製,任何噸位的水上飛機都能使用。缺點是滑行船底形狀特殊,使氣動性能變差,不能適應高速飛行;浸水部分要求密封,並具有抗海水腐蝕性能,使飛機的結構加重;使用中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較大,維護不便;以及製造工藝複雜等。

隨著現代航空技術的發展,水上飛機在軍事上越來越多地被普通飛機或直升機所代替。盡管這樣,就目前來說它仍不失為一種可靠的海軍裝備。

水上飛機在船身或浮筒上安裝陸上飛機那樣的可收放式起落架,就成了能在陸上機場起飛和降落的水上飛機,即水陸兩用飛機,亦稱兩棲飛機。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現的較好的水陸兩用飛機有加拿大的CI-215、日本的US-1和蘇聯的別-12。蘇聯於80年代末又研製出大型渦扇水陸兩用飛機A-40。水陸兩用飛機適於完成海上巡邏、偵察、反潛以及海上救護、運輸和森林滅火等任務。

導航校驗飛機

導航校驗飛機是一種用於對機場和航路導航台站實施飛行校驗的特種飛機。通常情況下,地麵無線電導航台站雖然經過地麵測試表明工作正常,也難以保證其向空中飛機提供的導航信息準確無誤。隻有對其空間電磁信號進行實際飛行檢驗,才能確定其提供信息的準確程度。

一、導航校驗飛機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