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在翼尖的兩個工作在H-I波段的L005-S型電子對抗艙,可由右側翼尖艙擔負探測前端出現的威脅,同時幹擾一個或幾個來自後麵的威脅;左側翼尖艙能夠監管前部幹擾情況,同時能夠保證對後麵來的威脅進行警戒。
拖曳式電子幹擾設備,可以對抗法國“米卡”、美國AMRAAM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等發射後不管的空空導彈,以增強對付尾後攻擊導彈的能力。
蘇-32電子對抗飛機電子對抗係統可以與美國目前正在EA-6B使用的ALQ-99電子對抗係統相媲美。其特點是:發射功率更大,達到1千瓦以上;采用數字式幹擾技術,具有同時產生多個窄波束的能力;手段更豐富,選擇更多。如果必要,俄羅斯的這一套電子對抗係統在已經確定了頻譜的基礎上,能夠采用綜合的幹擾技術實施屏障式阻塞幹擾。
當空襲飛機進行低空突擊任務時,蘇-32電子對抗飛機可根據已經探測到的地空導彈陣地發射區域跳頻幹擾,同時能夠隱蔽空襲飛機的真實位置,以防止其受到地空導彈攻擊的威脅。當空襲飛機在攻擊地麵目標時,可能同時受到幾部地空導彈的威脅,蘇-32電子對抗飛機可以將首要幹擾波束對準地空導彈的係統。在這個期間,該係統自衛裝置能向後投放箔條幹擾絲,形成幹擾雲,同時使用輔助幹擾波束對目標進行照射。這樣做最終能夠製造出與真目標一樣的假目標,使地空導彈受到幹擾的欺騙。另外,該機還能夠製造假航跡欺騙對付“愛國者”防空導彈一類的武器。
蘇-32電子對抗飛機還具有對地麵防空武器的摧毀能力。它可以根據電子對抗係統測定的威脅源的位置,在它們攻擊飛機之前,用本身掛載的Kh-31p超音速反雷達導彈予以摧毀。
另外,西方國家在加強電子對抗能力方麵,正在經曆由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對作戰飛機的伴隨式幹擾向作戰飛機自備電子對抗設備進行自衛式幹擾模式轉變。歐洲四國聯合研製的“EF-2000”戰鬥機,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美國的F-22和JSF戰鬥機都采用自備式電子對抗係統,而且正在摒棄吊艙式自衛幹擾係統,而采用機內分散配置綜合控製的辦法去應付未來的電磁環境。
反潛巡邏機
反潛巡邏機是一種用於海上巡邏和反潛的海軍飛機。有岸基反潛巡邏機和水上反潛巡邏機。主要用於對潛警戒,協同其他兵力構成反潛警戒線;在己方艦船航行的海區進行反潛巡邏任務;引導其他反潛兵力或自行對敵方潛艇實施攻擊。機上可攜載雷達、反潛探測儀、廢氣探潛儀、紅外激光探測儀、磁異探測儀、聲納浮標、水質分析儀、微光電視設備及反潛魚雷、深水炸彈、核深水炸彈等。所以,它對潛艇可構成致命威脅。
一、誕生
反潛巡邏機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戰開始後,德國針對英國、法國的海軍開展大規模的潛艇戰。在1914年9月14日-22日的9天裏,英國多艘巡洋艦被德潛艇擊沉。後來德國又展開了“無限製”的潛艇戰,這給英國及其盟國造成巨大損失。美國是英、法的盟國,初期雖未直接參戰,但它通過海上運輸線為英、法提供有力的物資援助,德國潛艇也使美國船隊遭受慘重損失。1916年一年裏,英、美等國被德國潛艇擊沉的艦船達2566艘,噸位達575萬噸。英、美迫切需要有效的反潛手段。
1915年,美國海軍水上飛機中隊長J.C.彼特對柯蒂斯H-4型水上飛機進行改造,設計了新的船型機身,並換裝了新的發動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潛巡邏機。由於改造工作是用柯蒂斯H-12型水上飛機改製了性能更好的F-2,F-2A和F-3型反潛巡邏機。前兩種飛機載有7挺機槍和460磅深水炸彈,後者可載920磅深水炸彈。1917年5月20日,英國海軍航空兵少尉英裏什駕駛一架F-2A反潛巡邏機用炸彈擊沉德國UC-36號潛艇。這是反潛巡邏機,也是飛機擊沉的第一艘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