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作戰飛機將成為未來空中作戰新武器。無人作戰空中飛行器實際上就是無人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的通稱。目前,發展無人作戰飛機的各項基礎技術(如機體、發動機、航空電子和傳感器等)已具備,一些關鍵技術(如信息融合與處理、微小型精確製導彈藥等)不久都有可能被攻克,因此,全新設計的先進無人作戰飛機,在2020年之前可能研製成功。
微型無人機將橫行於未來戰場上空。微型無人機是指尺寸隻有手掌大小(約15厘米)的飛行器。它將作為士兵可攜帶的一種戰場偵察裝備,其潛在的作用包括:空中監視、生化戰劑探測、目標辨識、通信中繼甚至偵測大型建築物和設施的內部情況。此外,它還可用於準軍事行動或民用。例如,當恐怖分子綁架人質時,利用它可準確跟蹤人質的去向,然後可根據它拍攝的圖像打擊罪犯;它可飛入已毀的建築物(如地震所致)內部搜尋幸存者。
無人機經典
無人機目標小,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機動性強,能完成有人駕駛飛機不宜執行的多種任務,比如超高空飛行,自殺性攻擊等。它在軍事上已得到廣泛應用。
一、“捕食者”無人機(美)
美國RQ-1“捕食者”無人機,是一種在中空、長航時作戰飛行中使用的無人機。主要任務是執行戰區偵察、監視和目標捕獲。它適合在中低風險區域作戰,可持續航行24小時以上,通常在7600米的高空飛行。
RQ-1也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點,例如體積比較大,被發現的幾率較高;操作複雜,非常依賴地麵控製等。據不完全統計,從美軍首次使用RQ-1至今,已有20多架“捕食者”墜毀或被擊落。
盡管“鋪食者”是一種先進的偵察機,但體積過大和智能化程度偏低兩個弱點讓它無法躲過地空火力的聯合絞殺。在2002年美國對阿富汗的“永久自由”軍事行動中,“捕食者”連續損失了4架,而從“捕食者”1997年進入美軍現役以來,至少已經損失了20架。麵對這樣的事實,美國空軍仍然認為“捕食者”是可靠的,並打算組建一個“捕食者”中隊。
2001年年底,美國為每架“捕食者”無人機加裝了兩枚“海爾法”導彈,這使得“捕食者”無人機發現地麵目標後可直接對其發動攻擊,從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作戰威力。“捕食者”在迄今為止執行的數十次對地攻擊中,成功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捕食者”無人機向目標發射“海爾法”導彈,開辟了無人機作為武器發射平台的先河。
二、“全球鷹”RQ-4A(美)
“全球鷹”RQ-4A無人機是美國空軍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機。它是一種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用於在中等風險的作戰環境中執行戰略、戰術和戰區實時偵察任務。“全球鷹”采用常規布局,翼展極大,具有很好的高空巡航能力。
如果你了解“全球鷹”誕生的曆史,你對“全球鷹”是摔出來的這句話或許就不會感到全是幽默。美國諾-格公司於1994年啟動“全球鷹”研製計劃,首架原型機於1998年2月完成首次飛行。可“全球鷹”出世頭幾年情況很是不妙,墜毀事件接二連三,災難相伴,總共造出7架原型機,就有4架因各種原因墜毀。
“全球鷹”可以從美軍在全球的基地起飛,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密集偵察和監視。可以逗留在某個目標的上空長達24小時,可以連續不斷地進行監視,相當於一顆掛在戰場上空的偵察衛星。
“全球鷹”的巡航高度為2萬米,相當於當年U-2執行任務的高度,由於它不具備隱形能力,也不攜帶自衛武器,因此,它的防禦手段便是努力往上飛。
“暗星”無人機是一種適用於大威脅環境下偵察用的高空續航隱形無人機,具有突破最好防空係統的能力和最佳生存能力。與“全球鷹”相比,它的個頭雖然要小許多,但兩者內部的設備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在實際作戰時,兩者可以組成一個高低搭配的偵察小組。“全球鷹”擔負低威脅度或中等威脅度地區上空的偵察任務,而“暗星”主要用來執行高威脅區域上空的偵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