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20(3 / 3)

● 至真:去偽去粗、領悟躬行、探索創新、實踐驗展求明的第二步,是要認識本質,這就是至真。去偽去粗:就是對知道的內容、了解的信息去偽存真,去掉虛假,保留真實;去粗取精,

去掉雜質、留下精華。

我們了解的信息或知識,不一定全部是真實的,有的是信息源頭不準確,有的是信息傳遞中出現偏差,有的是為了投其所好而經過加工的,還有的是具有欺騙、忽悠性質的。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去偽存真很重要,否則就容易被誤導、被蒙騙。

我們了解的信息或知識,也不一定全是人們所需要的,把不需要的、無關的信息過濾掉,留下所需要的、有關的精華,這些信息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我所用。

領悟躬行:就是要對客觀規律、已有方法和經驗教訓用心思考和領悟,還要親自嚐試和行動。

領悟是把握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的重要環節。靠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是把握不了客觀規律,掌握不了已有方法和總結不了經驗教訓的,雖然在考試上能拿高分,但到了現實中,依然不會應用。

親自嚐試和行動,則是領悟和把握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的重要因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口嚐嚐蘋果,就會知道蘋果的滋味;親自下水遊泳,就能學會遊泳;親手操作電腦,就能掌握使用電腦的方法。

探索創新:就是多方尋求答案以消除疑問,敢於形成前人沒有或與他人不同的新認識新見解。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沒有止境,人類對客觀規律的運用沒有止境。敢於探索、敢於創

新,才能真正使頭腦中的認識更符合於客觀實際。實踐驗展:就是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發展認識。實踐包括試驗這種非正式的行動。試驗是一種相對低風險、低成本的實踐方式。要多利用試驗這種方式來檢驗和發展認識。在正式的行動中,也要有意識地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及時修正認識。

● 至明:融會貫通、明己未知、遠見創見、膽識卓識求明的第三步,是要通透明了,這就是至明。融會貫通:是指將對多方麵的認識進行融合,對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有全麵而透徹的領

悟和把握。

常言道,“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達到融會貫通後,對客觀規律的運用將達到純熟、巧妙的程度,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將大大提高。

明己未知:是指清楚地知道自身的認識還有哪些局限,還有哪些未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身的認識還有哪些局限、還有哪些未知,一方麵可以不自滿、不自傲,虛懷若穀,不斷學習;另一方麵可以在決策時,不盲目自信,考慮到未知因素,考慮到不確定因素。

當人們麵對某一局麵時,雖然盡可能去求明,但實際上由於時間、精力、條件以及保密的種種限製,可能有部分因素不為人們所知。雖然人們可以從已掌握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推測和判斷,但人們要明白,總有一些因素為我們所未知。

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程度和運用方法永無止境,在這一點上,人們也要明白,總有一些因素為我們所未知。

此外,由於社會領域的客觀規律與自然領域的客觀規律不同,社會領域的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統計學規律揭示的是一種必然性和多種隨機現象之間的規律性聯係,所以人們在預測未來時,不但要認識到發展的主要趨勢,還要認識到發展的不確定性,還要明白總

有一些因素為我們所未知,並對這種不確定的未知因素準備應對的預案。明白哪些因素為我們所知,還有哪些因素為我們所未知,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明智。遠見創見:遠見就是對事物未來的、長遠的發展所具有的正確預測和見解,創見就是對

事物所具有的與他人不同、具有創造性的認識和見解。

富有遠見,對若幹年後的實際情況有著正確的預測和見解。根據這種遠見而謀劃實施行動,往往會帶來驚人的成果。例如,如果投資者富有遠見,那麼將獲得幾十倍、幾百倍的投資回報。

富於創見,對事物具有與他人不同的、具有創造性的認識和見解。根據這種創見而實施行動,往往在行動之初他人看不懂,在成功之後則會驚訝。例如,經營者富於創見,當他開始進軍某一行業時,競爭者們還未意識到商機,但當競爭者們看到他獲得豐厚回報時,為時或許已經太晚。

膽識卓識:膽識是以強大膽魄為基礎、又支撐強大膽魄的正確認識。卓識是卓絕的、高明的見識。具有膽識,對於常人認為不可能成功、不敢從事的行動有著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以強大膽魄來謀劃實施行動,這種行動獲得的成功將是大成功。具有卓識,對於事物有著與常人不同的、高明的見識,在此基礎上謀劃實施行動,這種行動產生的意義將隻有在事後才被人們所感覺。人們如何獲得膽識和卓識?關鍵還是在掌握實際情況上,在把握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上,超乎常人,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預測。

● 遠謀:登高望遠、確立理想、謀劃戰略、分步妙行遠謀,就是站在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謀劃行動。登高望遠:就是站在更高處,來觀察全局和長遠的局勢,謀劃決定全局和長遠的行動。“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意思是,不從長遠的角度來

謀劃,則不能謀劃好短期的事情;不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則不能謀劃好一個地區的事

情。確立理想:就是確立既具有強烈吸引力,又正確、合適的個人夢想、群體共同理想。夢想、理想、願景、遠景,不管這些詞如何變,其實是一回事。站在全局和長遠的角度謀劃行動,首先就是要確立理想或夢想。向上是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這一終極目的。每個人還需要把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這一終

極目的,在崇法尚德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妙用客觀規律,明確為理想或夢想。理想或夢想,有個人的,也有群體共同的。個人夢想與群體共同理想,可以並行不悖,可以互相統一。例如,對於一個人而言,激情創業、成就人生這一個人夢想,與和諧美滿、幸福安康這

一家庭共同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一現階段整個民族的共同理想,三者之間並不矛盾,並不相悖,反而相互統一、相互促進。有了明確的理想或夢想,人們就可以以高昂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智慧去實現夢想和理想,成就美好人生,造福家庭社會。

謀劃戰略:就是為了實現理想或夢想,站在全局和長遠的角度,把握住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采取正確的戰略思路、戰略途徑、戰略方案、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舉措,創造卓越的成果成就,促推夢想理想的實現。

個人的創業規劃、職業規劃、理財規劃,企業的戰略規劃,國家的發展規劃,都是謀劃

戰略的例子。諸葛亮的戰略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戰略家。《隆中對》堪稱戰略謀劃的傑作。

鈕先鍾先生在《諸葛亮的戰略與大戰略》中有過精彩分析:赤壁之戰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他那時隻有二十六歲,要比劉備小二十歲。諸葛亮在與劉備的對話中,首先以曹操能勝袁紹的實例說明事在人為,成功要靠人謀(戰

略)的基本道理。接著就作情況分析,並獲致四點結論:一、不可與曹操爭鋒。二、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三、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四、益州劉璋軟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基於以上的分析,則劉備所應采取的大戰略遂至為明顯:一、奪取荊益二州,以為霸業基地。二、利用內政外交以鞏固權力基礎。三、天下有變,始發動鉗形攻勢,以期一舉而興複漢室。很明顯,諸葛亮所提出的是遠程計劃,自然沒有預定的時間表,其所重視者為總體而非

細節,為未來而非現在,其所擬定行動分三階段是完全合乎邏輯,而其中心觀念即為“聯吳伐魏”。三個權力集團之中,曹操勢力最大,劉備勢力最小,劉備若欲擊敗曹操,則必須與孫權結盟,此乃自然之理。

所以,在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即已確認“聯吳”為其大戰略計劃的主軸。諸葛亮在整個計劃中所最重視者為第二階段,必須能“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然後劉備始能立於不敗之地。

於是才達到第三階段,諸葛亮又作一假定:“天下有變。”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天下有變,始能發動最後攻勢。但若無變則不可輕舉妄動,而隻能隱忍以待時。正如鈕先鍾先生所認為的那樣,《隆中對》集中體現了諸葛亮的大戰略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隆中對》對人們進行戰略謀劃的啟迪是無窮的。分步妙行:就是為了實現理想或夢想,為了實施戰略,把遠期目標劃分為多個步驟,一步一步地加以實現。如果隻有遠期目標,沒有劃分步驟並設立近期目標,那麼由於遠期目標太遙遠,容易造成懈怠,不利於實際行動。在遠期目標的指導下,明確近期目標,並腳踏實地為實現近期目標而行動,就能一步一

步實現遠期目標。“三步走”戰略根據鄧小平的設計,我國在80年代,確立了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

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在走完前兩步的時候,又把第三步進一步具體化,提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10年,老“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新“三步走”的第一步,都已成功實現。

回首過去,人們可以感受到“三步走”這種分步妙行的戰略所蘊涵的巨大魅力。

● 創謀:大膽創想、巧妙運用、示形製人、謀攻奇襲創謀,就是創造性地謀劃行動。

大膽創想:就是放開膽量,打破自身思維的定式,突破自我設定的限製,大膽地奇思妙想。

創意的產生,靈感的迸發,前提在於放開膽量,突破各種各樣的限製,充分地發揮人腦的潛力和創造性。

大膽創想與嚴謹求證是一體兩麵。嚴謹求證屬於周謀,大膽創想則是創謀。在謀劃階段,首先思想要放開。至於大膽創想的結果是否可行,創意和靈感是否可行,還要經過嚴謹求證這一關,而不會直接實施,因此在想象階段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

巧妙運用:就是針對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客觀規律。

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改變客觀規律。

但是客觀規律的運用是無限的,人們可以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對客觀規律的運用水平。

這其中的關鍵是針對實際情況,提高運用客觀規律的巧妙的程度。

創造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現象,也具有客觀規律。人們對這種客觀規律的研究正在展開,已初步找到一些開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特別是近年來,人們通過對人類社會發明、創造、實踐的研究,獲得了對於發明創造的規律性認識,總結出了一些對發明創造有益的方法。

TRIZ

TRIZ意譯為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發明創造的內在規律和原理,著力於澄清和強調係統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獲得最終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中或者妥協的做法,而且它是基於技術的發展演化規律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而不再是隨機的行為。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

TRIZ由一位俄國學者阿利赫舒列爾及他的同事於1946年最先提出,最初是從二十萬份專利中取出符合要求的四萬份作為各種發明問題的最有效的解。他們從這些最有效的解中抽象出了TRIZ解決發明問題的基本方法,這些方法又可以普遍的適用於新出現的發明問題,協助人們獲得這些發明問題的最有效的解。現在,國際上已經對超過250萬項出色的專利進行過研究,並大大充實了TRIZ的理論和方法體係。有的公司根據TRIZ和專利的數據庫,創造出計算機輔助創新係統,使發明創新的自動化初現曙光。但是,TRIZ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或者方法,人們應該通過大量的習題來掌握它,計算機是無法完全取代人的作用的。

示形製人:就是在戰爭或競爭中故意營造一種態勢,給對方造成一種錯覺,以調動對手,從而把握有利條件、爭取主動權。

示形製人是謀略運用的一種形式,是古代兵法中“詭道”的重要內容。《孫子兵法》中講到:“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

示形製人,是在戰爭或競爭中通過針對實際、妙用規律,極富創意地創造有利於己方形勢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運用於競爭中,應在“崇法尚德”的前提條件下使用。

謀攻奇襲:謀攻就是在戰爭或競爭中,以謀略打敗對手,以最小的代價爭取勝利;奇襲就是在戰爭或競爭中,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謀攻奇襲是以高超的智慧和謀略達成目的,極富創造性。

● 周謀:周全謀劃、常備預案、論證試驗、胸有成竹周謀,就是周全周密地謀劃行動。行動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什麼風險,即使不成功,也沒有負麵影響;另一種

是具有較大風險,如果不成功,將產生較大損失。對於前一種情況,往往可以大膽地嚐試、大膽地行動,例如業務員拜訪客戶、人們嚐試

一種新的體育運動等。對於後一種情況,則需周全、周密地謀劃行動,例如投資理財、經營決策等等。周全謀劃:就是周到細密地考慮行動方案。周全謀劃,通常要“立足最壞,力爭最好”,立足於最壞的情況來做準備,消除僥幸心

理,在實施行動中力爭取得最好的結果。常備預案:就是經常性地針對潛在可能準備備用方案,針對潛在危險準備應急預案。在處理比較重要的事情時,在製定一套方案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可能的變化,準備備用

方案,在實施時一旦可能的變化成為現實,就不用驚慌失措,可以立即轉而采用備用方案,使行動取得更好的效果。針對可能危及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危險因素,例如地震、火災等,還要準備應急預案,

一旦危險出現,就可立即按照應急預案,給予科學的應對。論證試驗:就是對行動方案進行論證、試驗,檢驗方案是否可行。論證試驗,其實就是謀劃行動之後、實施行動之前的求明。通過論證或試驗來把關,通

過這一關的,則可以正式付諸行動,不能通過這一關的,則需修正行動方案。胸有成竹:就是在行動之前,對行動可能遇到的情況、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行充分的思考和預計。

社會領域的客觀規律與自然領域的客觀規律不同,社會領域的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統計學規律揭示的是一種必然性和多種隨機現象之間的規律性聯係,所以人們不可能準確地預見社會事件的發生,而隻能預見社會發展的大概趨勢。因此,對於各種可能情況的預計是非常必要的。

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行動前要多思考。在決定做一件事情,特別是具有重要風險的事情時,行動前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多聽

聽他人的意見。

當然,“三思而後行”還不能錯失機遇。機遇,往往在我們稍一猶豫間就轉瞬即逝。論語的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在評論季文子這個人,說他做事過分小心,思慮太多,往往都以為自己考慮得不好。因此孔子說:“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總之,不管三思也好,再思也好,對於具有較大風險的行動,周全地謀劃是必要的。浙商的明智很多人非常佩服浙江企業家的項目決策。這些企業家在上馬采用創新技術的項目之前,

尤其重視調研論證。對不同的人,不管對方是否是專家,不管對方是否懂得,都願意虛心地講出項目,虛心地傾聽對方的意見。如果對方提出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了的,立即向項目技術方詢問,直到所有疑問都解決後再決策上馬。這種決策前的論證費時費力,但項目一旦上馬,項目實施的進度和速度將會非常迅速。

● 行謀:正確決斷、果敢行動、靈活機智、檢驗改進行謀,就是把巧妙的計劃、方案等轉化為有力的行動。正確決斷:當情況緊急或時間有限,決策不能拖延時,要正確地決斷。在搶險救災中,往往情況緊急,決策拖延時間過長則造成損失擴大,這時要求在短時間

內,在求明的基礎上,從可選方案中,作出正確決斷。在企業經營中,往往時間有限,決策拖延時間過長則造成貽誤機遇,這時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在求明的基礎上,從可選方案中,作出正確決斷。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曾經講過:在作決策時,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作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

了。果敢行動:就是果斷勇敢地行動。實施行動才是創造實際成果的最本質手段,所謂求明,所謂謀劃,都是為實施行動而服

務。要通過果敢的行動、有力的行動,創造實際成果。靈活機智:就是靈活機智地應對各種預料到或未預料到的問題和困難。對於複雜一點的事情,人們通常不能完全預料和確定未來的所有情況。這就要求在實施

行動時,靈活機智地處理各種意料之中或預期之外的情況。檢驗改進:就是在行動中,盡可能深化和更新認識、增強和提高本領、優化和改進行動。通過不斷深化和更新認識、增強和提高本領、優化和改進行動,才使人們的行動表現得

越來越好。現在,我們完成了對“創實七訣”的探討。通過至知、至真、至明這三步,我們可以真正實現求明。通過遠謀、創謀、周謀和行謀這四點,我們可以真正做到創實。注重運用“創實七訣”,我們就會使求明創實的水平得到提升,使實際行動更富智慧、

更有成效。創造美好的成果人們具有聰明才智,具有創造力。但是憑空想象、主觀行事,發揮不了這種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唯有實事求是、妙用規律,才能真正發揮這種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如果我們善於求明創實,善於開動腦筋,我們就能激揚智慧,就能以智慧的行動,創造

美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