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8(3 / 3)

意願。放鬆與高質量的睡眠睡眠是恢複身體和大腦的精力與活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睡眠的質量有高低之分,其中放

鬆正是高質量睡眠的基礎。

提高睡眠的質量,一方麵要降低情緒的興奮程度、徹底放鬆心情,另一方麵要放鬆肌肉的緊張程度、徹底放鬆身體。現代醫學針對解決人們的睡眠障礙和問題,還專門建立了放鬆療法。

徹底的放鬆對睡眠有著很大的幫助,而緊張和興奮則是睡眠的大敵,由此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活動所要求的最佳精神狀態,在某些方麵的確存在差異。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可以根據活動的類型和複雜程度,對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做一定的微調,激發和保持最為有利的精神狀態。正如汽車的駕駛,針對不同的路況,掛上不同的檔位、控製不同的車速。

以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向上當我們通過激潛,通過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獲得了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然後,我們要以這種精神狀態去向上,要以這種精神狀態去尚德創實,去思考、行動。主動勵行地向上,本質是主動激活勵發內心力量,克服各種不如意或過於如意因素在精

神上的阻礙,以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去尚德創實,去思考行動地向上。它在行動上,就表現為快樂地向上、大氣地向上、勤奮地向上、堅韌地向上。快樂地向上、大氣地向上、勤奮地向上、堅韌地向上,是勵行的四個要點,是“勵行四

要”。快樂地向上。快樂地向上,就是不僅僅在實現夢想、達到目標後快樂,而在追求過程中也很快樂。因為過程快樂,因為享受過程,我們不會忽視奮鬥過程中沿途的風景;因為過程快樂,

因為真心熱愛,我們具有最佳的精神狀態和創造力;因為過程快樂,因為由衷喜愛,我們不

管過程多苦多累都能以苦為樂,就算再苦也不覺得有多苦。悅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學習和踐行知識,接待和幫助朋友,應對人們的不了解甚至誤解,不但不慍怒,不但不煩躁,反而要高興,反而要充滿樂趣,這不就是快樂地向上嗎?學生學習是否自覺,是否主動,關鍵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學習不快樂的學

生,成績一定不好;而學習快樂的學生,有可能學習上都不怎麼費工夫,但成績一定不差。學習如此,其他一切活動皆如此。快樂地向上,就是快樂地工作、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大氣地向上。大氣地向上,就是以大胸懷、大度量、吃大苦、成大事,追求人生的大美好。大氣地向上,就是敢於舍棄和犧牲個人的某些非根本的需要,做一個敢於擔當、勇於負

責的人,不屈從於命運不公,不受阻於艱難困苦,不沉迷於外來誘惑。“自信人生兩百年、

會當擊水三千裏”,用自己的行動,活出精彩、活出燦爛。勤奮地向上。勤奮地向上,就是不懶惰、不懈怠,勤學、勤思、勤幹。“天道酬勤”,再苦不覺得苦,

再累也不覺得累,勤勤懇懇地思考和行動。堅韌地向上。堅韌地向上,就是不為任何困難所阻,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

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心情沉重、情緒低迷的堅韌向上,隻是低層次的堅韌向上;而情緒飽滿、精神高昂的堅

韌向上,才是高水平的堅韌向上。西伯拘而演《周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

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精彩敘述。周文王被拘禁,而後推演出了《周易》; 孔子受困,而後寫作了《春秋》; 屈原被放逐,而後創作了《離騷》; 左丘明失明,而後創作了《國語》; 孫臏被砍斷雙腳,而後有了《兵法》著作;呂不韋貶官遷徙到蜀地,而後世上傳出了《呂氏春秋》;

韓非被秦國囚禁,而後《說難》、《孤憤》成文。

經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奇恥大辱,真正的奇恥大辱,

然而,沒有放棄,有的隻是奮起,

終於取得輝煌的成就。

這真實的史料。

這是堅忍不拔而向上的事例集成。

它把最深沉最鮮活的挫折教育,刻進我們的靈魂!

由繁歸簡

現在,讓我們總結本節的內容,由繁歸簡。

為什麼要主動勵行地向上?

因為,隻有以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才能真正地向上,才能主動尚德而創實地向上。

為了汽車的更好行駛,人們始終使汽車以充沛的動力去前行。一旦動力不足時,就主動地加油,就主動地踩下油門的踏板、加大汽車的油門,從而使汽車始終以充沛的動力而前行。這是汽車的奔行。

為了人生的更加美好,我們以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去向上、去行動,如果自身的情緒不佳、動力不足時,就主動地激潛,就主動地調整自身的情緒、激發自身的意誌,使自己始終以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去向上、去行動。這就是我們的勵行!

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然而,因為主動地勵行,

所以我們更加快樂,

所以我們更加自信,

所以我們不斷向上,

所以我們不再拖延行動,

所以我們能夠笑著堅挺!

為了人生的更加美好,

為了向上,

我們首先要——

主動勵行地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