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商品美的創造(二)(1 / 3)

第二節商品流行美的創造

“流行”一詞,辭海的解釋是:“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並無褒貶的色彩。可是,它一旦與“美”字聯在一起,情形就不一樣了。在生活領域裏,新的、美的東西較易流行,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它反映了人們正常的審美心理。―支歌唱膩了,就想有新歌來代替;一種服裝款式穿厭了,就想變換一下花樣。這種流行的美,必然會反映到商品的流行時式上來。商品的流行時式是在一定時期內,為社會某一群體或某一階層的大多數人所接受和使用的商品外在形式。例如,服裝中的新時裝,鞋帽、提包中的新款式,各種家具、床上用品、日用器皿、裝飾品中的新花樣、新色彩、新造型等,一旦為社會某群體或某階層的多數人所接受和使用時,便成為具有流行美的商品。商品流行現象是古今中外的生活消費領域都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各個國家、各個氏族、各個地區在不同時期內,都有不同的時尚商品在社會上流行。雖然,流行時間有長有短,有的還會周而複始地循環,但總的趨勢是:新的流行時式不斷替代舊的流行時式。新的商品款式是怎樣流行起來的?商品流行美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可循,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美學和社會學問題,涉及範圍十分廣泛。這裏,僅作一些簡單的探討。

一、商品流行時式與審美心理

—則時裝流行款式的預測消息這樣寫道:“目前,男女時裝又起了微妙變化。上裝已從寬鬆式逐漸轉向寬鬆適度,褲子從緊身緊臀轉向上寬下緊。蝴蝶式開始隱退,取而代之的款式是奇特的羊毛套裙、風流行的牛仔係列、瀟灑帥氣的秋恤、機恤、茄克之類。男裝趨向隨意,簡便;女裝內衣外穿化、女裝男裝化,中山裝改良後也變為麵姑娘們鍾愛的時裝。”

短短的報道,一口氣就說出這許多時裝流行款式的變化,使剛剛趕上流行的人,義要準備更換式樣了。所以,商品的審美因素必須隨時推陳出新,注意其流行性,還要能預~測未來的流行款式和流行色。新的商品、新的款式之所以能在社會上迅速流行,是與人的審美心理相關的。千百萬人從流行的東西中感受到審美愉悅,這反映了審美活動的共鳴現象。流行商品所表示出來的色彩、造型、姿態深刻地觸動了欣賞者的心靈,使人們把自己的感情與其交融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欲望。消費者對商品流行時式的審美心理具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新鮮心理

新鮮心理主要表現在流行的開始。每一種流行,開始都是以與眾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出現的。願意接受新鮮事物是人類的本能,所以人們常最先接觸新的、稀少的東西。因此,流行初期是以稀少、新鮮感強烈為特征。不稀少,也就不新鮮,流行就過去了。新鮮的東西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容易引起人的無意注意,所以能使人更快更早地注意到行為主體。有些人喜歡別出心裁的打扮,實際上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滿足自我顯示的心理目的,人們在崇尚流行時,既要求模仿,又要求個性化。由此形成了商品流行時式繁複多樣化,同時也說明了新鮮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易變的、不穩定!的社會心理現象。

(二)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主要表現在流行初起階段。這一心理決定了商品的流行趨勢,並使加入流行的人數在整個流行過程中呈正態分布。從眾心理有順從命“盲從”之分。一般。來,社會上對流行極為敏感的人都是少數義絕大多數人對商品的審美心理是隨著流行的發展而轉移的。順從是自覺行為。人們往往認為,凡是合乎潮流的就是好的、美的,成之就是落伍的和過時的。順從表現了人們尋求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安全感的心理。所以,這部分人樂意接受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東西。這種順從大多數的心理和個人自願接受社會行為規範的傾向,是時尚商品得以流行的重要條件。

然而,那些卷進各種各樣的“熱”(如“西裝熱”、“拉毛衫熱”、“旅遊鞋熱”等)中去的人們也有一部分人屬於盲從的類型。盲從是受社會心理、社會輿論的感染而產生的非自覺的行為。各種“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正與盲從有關。對商品流行時式采取盲從態度的人,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狀態。有的人對商品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在選購某些日常用品、服裝、家具等商品時,常拿不定主意,這時,商品流行款式便成了他們選購商品的標準;有的人則是專心致誌地從事工作,順乎流行可以成為他們節約購買時間的捷徑,等等。可見,對流行采取盲從的人,根本無美感可言。因而在對消費者的美學教育中,應致力於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減少盲從性。

(三)價值心理

即商品流行時式在人們心目中的審美價值商品的審美是能夠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精神需要)的使用價值。流行商品隻有在花色、款式具有較高的欣賞力,顧客也才願意付出較高價格當然,也有一些中低檔商品是時髦的,但流行的持久性總比高檔商品遜色。

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對應性心理反應,是商品流行的載體,商品新的款式、新的花色品種正是憑借這載體傳播的。由於人類的心理結構存在共同之處,並且有規律可循,所以對象的每種結構和運動都可以在主體心理結構中找到對應。例如,曲線使人感到運動,直線使人感到挺拔,橫線使人感到平穩。但是,人們對商品流行美的各個方麵,如造型、色彩、質料、線條,圖案、節奏等感知程度並不完全相同,因而表現在對時尚商品的審美心理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二、商品流行的渠道

一種時尚商品從發起到形成風氣,通常都是從人口密集、流行發達的大城市開始,然後向中小城市及邊遠地區流傳,其流傳方式,也就是商品流行的各種渠道,一般有如下幾種:

(一)直流

電彩、電視、文藝作品和各類商品廣告是時尚商品的直接流傳栗道。電影、電視中的演員的服裝款式都可成為人們仿效的對象,而成為流行款式,如“瓦爾特裝”、高子衫、“幸子衫”等,不勝枚舉電影、電視中的某-居室陳設的布景卜也可成為人們仿效的模式。人們之所以喜愛這種模仿,是因為通過聯想,可從中得到一種特殊的審美愉悅。各種商品雜誌、時裝雜慮、電視廣告也是商品流行的媒介,“兩麵針”藥物牙育、“鬱美淨”花餺“唯絲災”絲素青等商品就是通過反複的電視廣告得以流行的。

(二)交流

大街、劇場、公園、商店、遊樂場等公共場所,是交流商品流行信息的地方。如很多新穎的服裝、鞋帽、圍巾、提包都是通過在公共場所反複展示才開始流行的。例如,當“太空服”剛出現在街頭時,因其式樣臃腫,很快引起更多人的審美情趣。然而,當“太空服”反複出現在公共場所時,人們的看法也開始改變了,進而發現“太空服”具有輕巧、柔軟、新奇、溫暖、方便等獨特的魅力,於是成了男女老少喜愛的冬令流行服裝。公共場所可以說是人們穿著打扮流行趨勢的晴雨表。大街上有幾個人佩戴胸飾,很快就有人仿效;“迷你裙”在遊樂場所嶄露頭角,不久就會形成一股熱流。哪些服裝過時了?哪些首飾最吸引人?哪些發式正在興起?哪些色彩在悄悄流行?透過公井場所這扇窗口,就會看得一清二楚。

(三)橫流

商品流行時式常在社會各階層之間橫向流傳,即首先由社會某一階層或數個社會群體提倡使用,然後向其他階位、群體英延、普及,形成風氣。“橫流”的傳播媒介不一定是影視或公共場所,更普遍的媒介是無形的社會輿論。這種社會輿論受政治思想、文化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甚大。例如,建國初期,我國曾流行蘇聯的大花布和服裝式樣;“文革”期間,人們佩鵝像章曾風行一時;“旅遊熱”席卷神州大地時產男女老幼競相穿上了旅遊鞋。尤其在當前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外文化交流活動頻繁,人們審美意識和生活方式也發生著變化。流行的東西越來越多,新的東西不斷浦現。

(四)滴流

由上至下的:滴流,即由社會上某一階層的領袖人物或知名人士帶頭提倡使用,然後向下傳播,形成風氣,或者由權力機構倡導、號召使用一種商品款式,逐漸形成風氣。韓非子上有一則記載:齊國老百姓從愛穿紫色服裝到不穿紫色服裝,都是由於仿效齊桓公所致。齊桓公本來很喜歡紫色服裝,後來發現全國老百姓都跟著穿紫色服裝,而紫色服裝很貴,齊桓公擔心出現浪費的風氣,渙散人心,於是帶頭不穿紫色服裝,並說“吾嫌紫色臭”。不到一個月,國內老百姓也都不穿紫色服裝了。“中山裝”、“列寧裝”等服裝式樣,都是通過這種渠道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