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要保護湖濱帶。湖濱帶連接陸地與水麵,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保持湖泊生態平衡的核心地帶。過去為了擴大種植麵積,湖邊大片濕地受到破壞,蘆葦隔離帶消失,造成湖周汙水及泥沙直接入湖,對湖泊構成嚴重威脅。政府和有關民間的保護組織,還有計劃地把湖邊私有耕地購買過來並將其恢複為蘆葦,並建立自然保護區。大力宣傳教育農民科學施肥,提倡在湖區周圍棄耕和生態耕作,政府對由此造成的損失給予補貼。實行湖、河同治,大力恢複河流生態。對萊茵河這條主要入湖河流同樣進行幾十年的治理,使入湖水質明顯好轉。
G 案例——奇哈利斯流域漁業恢複計劃
該計劃由美國魚類與野生生物局的西華盛頓魚類與野生生物事務所負責,其目的是私有土地所有者和非營利組織(NPO)與地方、部族及州有關部門形成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恢複奇哈利斯流域的漁業。凡是清除妨礙魚類通道、清除外來樹種、用鄉土樹種再造林、保護沿岸和水路外側的魚類棲息地、恢複漁用農地濕地等,都可以得到一部分成本補助。
專題67 沒有複墾計劃就沒有采礦權
◇焦○點○議○題
草、耕地汙染與礦區複墾製度
A 萊比錫礦區的經驗
號稱德國三大煤礦基地之一的萊比錫礦區以生產褐煤為主,它采用的是露天開采作業方式。該礦區原為民主德國國有企業,於1949年投產, 於1990年被交由聯邦托管局管理。近年來,由於煤改氣發展迅速,煤炭的需求量下降很快,該礦區大部分均已停產,準備進行複墾,隻有少量礦坑繼續開采並直接用於發電。但是由於曆史遺留問題,過去幾十年間複墾工作的開展出現了停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順利開展複墾工作,聯邦政府近年來針對新老礦區的不同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果。
【焦點評述】
對於新礦區,根據聯邦礦山法的有關規定,對礦區業主提出了以下要求:必須提出具體的礦區複墾措施作為審批的先決條件;必須對被占用的森林、草地實行等麵積異地恢複;必須預留足夠的複墾專項資金,其數量根據複墾的任務量確定,一般占企業年利潤的3%。對於曆史遺留下來的老礦區,聯邦政府成立了礦山複墾公司專門負責複墾工作,所需資金按聯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由政府分擔,全額撥款。為了確保複墾工作確實落實,政府每年都會派人到礦區進行專項檢查。而在開發和複墾的過程中,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和環保要求。比如礦水必須經過人工蘆葦濕地生物處理後才允許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礦區必須對周圍的地下水位負責,並且礦坑恢複為人工湖的必須負責管理100年;對露天開挖出的表土層和深土層必須分類堆放以便複墾,並確保複墾後能迅速恢複地力;複墾為耕地的要種植作物7年,變為熟地後,才予驗收。正是由於采取了這些措施,目前已經複墾的耕地、草地、森林和人工水麵等錯落有致,煥然一新,還在漢堡博覽會上作為礦區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展示。
B 美國複墾的法律與政策
●1939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州頒布了美國第一個管理采礦的法律,即《複墾法》(Land Reclaim Law)。該法指定州礦業主管部門為實施這部法律的唯一管理機構。
●1975年,美國就有34個州製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其餘的州也根據自身特點製定了相關管理條例。
●在1977年8月3日,美國國會頒布了第一部全國性的土地複墾法規,《露天采礦管理與複墾法》(Sur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在全美建立了統一的露天礦管理和複墾標準,使美國露天采礦管理和土地複墾正式步入法製化軌道。
●1977年製定的《露天采礦管理與複墾法》分別於1990年和1992年經過了兩次較大規模的修訂與完善。
●1977年後,采礦破壞的土地實行邊開采邊複墾的計劃,複墾率必須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