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汙染與災害管理及經濟控製29(1 / 3)

第三章 棲息地汙染控製

專題61 易北河魚類棲息地恢複

◇焦○點○議○題

棲息地恢複的立法和管控

A 德國易北河魚類棲息地恢複

易北河貫穿兩個國家,上遊在捷克,中下遊在德國。流經德國東部和北部的易北河汙染情況已經相當嚴重。1978年,專家們在考察易北河時發現鰻魚體內含有劇毒的六氯苯成份[1]。六氯苯是氯碳氫化合物,作為植物保護劑,六氯苯明顯超過食品衛生法規定,1980年起在德國禁止使用。《薩克森報》報道[2],汙染源是一家化工廠,設在捷克共和國拉貝河畔烏斯季,1980年前從未開展流域整治。德國和捷克共和國在1990年後達成共同整治易北河的協議[3]。

【焦點評述】

易北河修複目的是減少流域兩岸排放汙染物,保持流域生物多樣,確保棲息地安全。易北河流域整治的經費來源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排汙費

●研究津貼

●財政貸款

●下遊對上遊經濟補償

企業和居民的排汙費交給汙水廠,汙水廠按一定的比例保留一部分資金,餘額上交國家環保部;據協議,禁止在保護區內建房、建廠或從事集約農業。德國在易北河兩岸流域修建200個自然保護區,建7個國家公園,公園占地500平方公裏[4][5][6][7];並分工行動:汙染治理的計劃小組確定、落實目標計劃;監測確定參數目錄、建立數據網絡;並研究采用何種技術、經濟等手段保護環境;災害組解決化學汙染事故,沿海保護小組解決對環境的影響,使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水文小組收集水文資料;並每年出一期公告,報告工作情況和成果。經整治,目前易北河上遊水質已基本達到飲用水標準。

B 美國的保護性退耕

為了恢複生物的棲息地,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實行保護性退耕計劃。 80年代實施了相當於荒漠化防治計劃的“保護性儲備計劃”[8];紐約州曾頒布《休依特法案》恢複森林植被[9] 。這些計劃和法案是政府為當地居民造成的損失提供補償。

【焦點評述】

美國政府購提供了補償資金,退耕項目選擇了由政府借助競標機製和遵循農戶自願的原則,確定了與各地自然和經濟條件相適應補償標準。對於不被政府納入退耕項目, 私人競標者對租金率與政府估算的租金率進行比較。美國的退耕保護計劃共包括五大工程,各工程以合同製方式分階段實施,每一階段的保護目標相同[10][11][12][13] 。合同期一般為0-5年,合同期滿時農戶可以根據當時農作物的市場行情來確定是否繼續參加下一階段的退耕項目。政府還製定了可交易權計劃,指出在行政調節下由私人組織展開森林采伐權的交易。美國在退耕項目實施中,采取了傾斜政策,優先考慮自然遺產保護區,信用評級時對其放寬,對農村地區減免稅收,為土地所有人或經營人提供了激勵機製 ,以加強國家環境基金項目的資源分配中。

C 巴西的采伐權轉讓

巴西法律規定,在亞馬孫河流域,土地使用者須保證在其所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14][15]。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政府允許從農業中獲得較高收益但違反了規定的農戶,向那些把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的農戶手裏購買其森林采伐權,從而使整個地區的森林覆蓋保持在80%的標準。這種機製提高了土地的生態效益,而交易成本很低。

D 哥斯達黎加的碳彙

在國際市場上,拉丁美洲哥斯達黎加銷售或轉讓溫室氣體補償權,從而獲取生態保護資金[16] 。哥斯達黎加統計了林業碳彙總量,並將額外的碳彙作為國家碳彙資本,出售給別國企業,所得收入大部分補償給生態保護和動物保護。目前,哥國在碳彙量認證及碳彙貿易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

E 澳大利亞和南非

澳大利亞通過聯邦政府的經濟補貼,來推進流域綜合管理;南非則將生態保護與恢複行動與扶貧結合起來,每年投入約1.7億美元雇用弱勢群體進行生態保護,控製汙染,增加水資源供給[17]。

鹹海的生態災難( 案例 )

在中亞地區, 1 9 5 6年開鑿了喀拉庫姆運河,把阿姆達亞河的河水引到了土庫曼斯坦沙漠,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時候,上百萬公頃的土地得到了灌溉。1 9 6 5年鹹海的水量為5 0 k 立方米,但到了八十年代初就降到了零。當鹹海不斷萎縮的時候,它的鹽分卻在不斷地增加,八十年代初,商業用魚已經絕跡,一家雇用了6萬人的工廠被迫關閉。海平麵降到了地下水位以下,破壞了海岸附近的許多綠洲。過分灌溉引起了大片農業用地的土壤鹽漬化。九十年代初,鹹海的麵積已經減小了一半,體積減少了7 5 %。含有鹽分和殺蟲劑的沉積物被風吹起,對周邊地區造成了嚴重汙染[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