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3 / 3)

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身處上海南京路十多年來纖塵不染的連隊“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稱號。

毛主席看到介紹這個連隊的先進事跡後,十分高興。就在這一年的八一建軍章,他以一顆真誠的平常心,用最通俗、最易記憶的民歌調三言體形式和明快堅決、直截了當的大白話筆調專此作《雜言詩·八連頌》:

好人連,天下傳。

為什麼?意誌堅。

為人民,幾十年。

拒腐蝕,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連。

解放軍,要學習。

全軍民,要自立。

不怕壓,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魁。

不怕帝,不怕賊。

奇兒女,如鬆柏。

上參天,傲霜雪。

紀律好,如堅壁。

軍事好,如霹靂。

政治好,稱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團結力。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默默地吟誦著共和國領袖這首著名的《八連頌》,報告團每一位成員都在思索著自己肩負的責任。

二大隊95級女學員張華說:“好八連的旗幟幾十年代代相傳,我們也要接過張華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

室外寒風料峭,室內熱流湧動。

八連會議室裏,報告團成員和八連官兵熱烈地討論著一個共同的話題:在不同崗位上實踐報國為民的人生理想。

大學生士兵、八連三班班長公舉東是帶著3塊“金牌”入伍的:大學生、國家幹部、黨員。他在4年軍旅生涯中所創造的不平凡業績,讓部隊官兵和地方各界人士都能從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上海高校的大學生稱他為“良師益友”,上海市委領導號召全市人民向他學習;戰士們說當兵就該像他那樣當一個好兵;獨生子女家長向他請教如何讓孩子學會吃苦。公舉東當班長近3年來,所帶的36名戰士中,有14人立功、入黨,5人考上軍校,16人擔任正副班長,28人被評為優秀士兵,他所在的三班榮立集體二等功。1996年4月28日,軍委主席江澤民親切接見了他(1997年3月24日,解放軍報在頭版位置發表長篇通訊《優秀士兵的楷模》報道了他的事跡,並刊發評論員文章)。

公舉東說:“近些天來,我從報紙、電視上看了二大隊學員的先進事跡,很受鼓舞,更堅定了我投筆從戎、報效祖國的央心。好八連和二大隊的經驗,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人格化的特點,那就是作為人民的軍隊,時刻想著人民,永遠為人民服務。”

報告團成員張笑飛說:“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上海南京路上有個好八連。從那時起,我就向往軍營。好八連名揚天下,大壯軍威國威,如其所展現給世人的那一幕幕壯麗的曆史畫卷一樣,偉人的詩頌無需加上任何注解,老百姓都能過目能誦,眾口皆碑。雖然幾十年過去,今天來到南京路上,仍令人站在世紀之末豪邁地回眸……作為一名人民軍醫,我要把所學的知識全部奉獻給人民。”

八連五班班長王洪剛接著說:“二大隊有一句話,‘進了張華大隊的門,就要做張華式的人’;我們好八連也有這樣一句話‘邁進八連的門,當好八連的人;走出八連的門,依然是八連的人’。戰士們說得好:我們都是長城的磚,來自平原和大山;長江黃河滋養了我,給了我忠誠和勇敢……”

多麼純樸,多麼生動,多麼摯真摯誠!

他的話,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掌聲響起。

青春的腳步聲灑滿了繁華的南京路……

第四軍醫大學學員二大隊的事跡在全國宣傳,並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反響,作為負責全軍重大先進典型的開掘和報道的總政宣傳部的同誌們,其激越亢奮之情和對先進典型人物故事的熟知程度,比之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更深刻、更清晰、更親近。

欣然回眸,具囪新的曆史時期裏程碑意義的先進典型,就這麼駐足、交織在世紀之末的中國和中國人的心中:見義勇為的徐洪剛、被廣大官兵稱為“軍嫂”的韓素雲、“上不愧黨、下不愧民”的李國安、報國為民的“張華傳人”——如同誰也不能漠視這組濃墨重彩的英模人物所凝著的那震撼靈魂的感召力一樣,誰也不容忽略他們以其自身的典型意義已經迸發並且繼續釋放淨化人們心靈的無限能量!

正當四醫大二大隊學員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全國各地作巡回報告之際,由總政宣傳部宣傳局局長王登平作詞,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作曲的歌曲《張華的傳人》及時地在解放軍報上發表,在軍校學生和社會青年中間競相學習、傳唱——

我們是張華的傳人,心中永遠擁有他那閃光的年輪。

富於理想,勇於獻身;勤奮學習,報國為民;異國他鄉,華夏大地,書寫著我們無限的忠誠。

前進!

前進!

前進!

我們是張華的傳人,血液中永遠流淌著共同的基因。

情係中華,建功軍營;積極進取,開拓前進;先輩宏願,鏽刻胸中,肩負起我們曆史的重任。

前進!

前進!

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