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念到行動,從行動到高效,呈現給社會的是一所全新的邢台十中。
生活氣息濃濃的校園 《邢台日報》(2013131)
孩子們來學校是尋求生活來了,說具體點是來尋求校園生活來了。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主動的、愉悅的、自然的,可是,教育的現實恰恰走向相反的方向,越用力越過頭。學生每天早早來到學校,一進校門他們的脖子上就被套上了枷鎖,進到教室又被牢牢銬在椅子上,這一天就動彈不得了。更有的學校實行“入室即靜,入室即學”,乍一看,這“靜”和“學”都是向好的,然而,它的本意是隻要入室一切就由不得你們了,想一想,有些嚇人。所以,你看看現在的校園裏哪裏還能看到學生娛樂活動的身影,甚至比不上監獄了,連監獄也都在改革,提倡人性化,學校怎麼都不能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成為人生起點的樂園呢?
邢台十中提出“綠色課堂,生態校園”目標,就是跳出教育談教育、看教育、做教育,為什麼說跳出教育呢?當人們都身陷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穀底的時候,隻能看到穀口上方那一片天空,它的陰晴變化左右我們的思想,當我們跳出來站到更高的地方時,呈現眼前的是廣大的自然,此刻,才讚歎道:“原來天空是浩瀚無邊的!”我讓大家跳出教育,就是希望看到教育的博大精深,看到教育的無處不在,看到教育的自然狀態。我順便說明一個道理,把孩子從肩上放下來,他們會走路。前幾年,邢台十中也曾深陷分數、升學、排名的怪現象中,不僅沒有把這三項硬指標搞上去,還帶來了一係列難題:生源質量越來越下滑,教師精神越來越疲憊,校園環境越來越差。為了改變現狀,大膽實施課堂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扭轉伸手向學生要分數不要學習過程的行為。學習過程是學校生活的過程,在初中階段,如果把三年的學校生活展開,孩子們日複一日、曆經春夏秋冬,覺得特別漫長。在這三年當中,如果我們隻是催促他們學習、訓練、應考,就會很單調、乏味、枯燥,勢必會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打上痛苦不堪的印跡。在十中裏,給孩子們創造力所能及的學校生活,多讓孩子們體驗、感受學生生活。在綠色課堂裏,有一個五部曲教學方法,其中自主互動是讓學生展示的,他們所展示的內容是本節課所講的,讓學生給學生講課,讓學生提問學生,讓學生評價學生,他們還會不聽講、走神兒、睡覺嗎?也因為此,他們在課前預習時都很主動、很認真、很下工夫。從大課堂到小課堂,小課堂到興趣班,我們辦了許多興趣班,有舞蹈班、魔方班、美術班、音樂班、書法班等,還將組建女子籃球隊,激發興趣,豐富生活, 發展特長。舉辦了許多活動,冬季體育節,國旗下展示,師生演講,課本劇展示、聯歡晚會等。校園文化“自留地”將校園文化分解為班級文化,班級圖書、報刊,每個班都訂有《邢台日報》和《牛城晚報》;還有多塊文化牆,教室外麵一塊黑板、一塊軟木牆、樓道,就連學校圍牆也分給班級設計布置,我們稱之為校園文化自留地。我總有一種感覺,孩子們自己動動腦、動動手,或者通過求助別人而獲得的知識、“產品”、成果,他們才最愛護、最親近、最欣賞。
我還是那句話,孩子們到學校來是尋找自己的位置來了。他們在學校的位置、班級的位置、學生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學習的狀態。我從《光明日報》上看到一篇《教育不該如此之累》從呼市一位初一學生輕生看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觀念誤區。我覺得,學校教育在什麼時候成為自然狀態時教育就和諧了,在這個時候,校長安於日常管理、老師安於課堂教學、學生安於自主學習,大家各就其位,各做其事,但各有不同,學生入學時不同,三年畢業又是不同,這個不同就是都得到了發展,這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