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雲南民族學會郭大烈會長多次鼓勵並引導我做阿昌族方麵的研究。感謝阿昌族研究會曹明強、趙家培、孫春蘭、曹德傳、趙興祥、趙家祥、雷應洪、孫承廷、曹先榮、馬生標、張恩啟等同胞對我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梁河民族宗教事務局文鵬程,囊宋鄉鄉長趙新、辦公室主任楊時堯、幹事許燦雲,九保鄉鄉長李仲臣為我提供梁河縣兩個阿昌族鄉的概況。感謝戶撒鄉鄉長闋永芳、鄉人大主席許本學、辦公室主任曹金生等為我提供了戶撒阿昌族鄉的概況和照片。感謝潞西市市長助理餘婕女士為我提供了潞西市阿昌族人口的數據。感謝盈江縣姐冒鄉人民政府向我提供了阿昌族仙島支係的人口數據。感謝雲龍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左續忠為我提供雲龍地區阿昌族的數據和資料。感謝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趙美芳為我提供騰衝阿昌族的資料並教我錄入國際音標。感謝龍陵縣龍山鎮芒麥村委會為我提供當地阿昌族的資料。感謝隴川縣史誌辦戴成柱主任贈送了《隴川縣縣誌》《戶撒史話》等書籍。
感謝雲南電視台專業攝影師王紅女士,阿昌族同胞曹先強、雷翁團、賴新樸、楊明恒、曹榕、穆文忠、許本學、曹金生、線貴友、孫曦娥、雷煥香、雷慶生、趙家增、雷永普、熊久常、許元升、楊磊、王斌,好友趙義荷等為我提供了一些珍貴的照片。感謝周永福、施從昌、虞平昌、段興茂等退休老幹部給我提供了戶撒鄉早期的調查資料。感謝阿昌族大佛爺熊臘擺,佛塔建築師許洪金,召曼旦、召加孔等佛教僧侶多次接受我的采訪,耐心給我講解阿昌族的佛教史。感謝我的姐姐熊美清和姑姑楊杏芬給我講解阿昌族地區的生育習俗。
感謝好友賴新樸長期以來對我的支持與鼓勵並多次陪同我們做田野調查。感謝阿昌族大學生賴有生、穆秋雲、許天運、段生榮、雷東萍、雷相萍、金祖仙等以及我的表妹周淑萍參與了我的田野調查工作。
感謝曆史文化學院馬穎娜博士幫我做文字校對,同窗好友段陽萍博士、周小藝博士、李倩博士等在生活和學業上給了我很多關照。
我在做田野調查時幾乎跑遍了戶撒、臘撒所有的奘房、道觀、佛寺和基督教堂,走訪了許多阿昌族、漢族、傈僳族、回族和景頗族村寨,每到之處都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接待,在此我對所有接受過我采訪的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RCLT研究中心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研究環境,使書稿得以順利完成。
感謝我的丈夫周衛紅博士每個寒暑假都陪伴我回家鄉做調查,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最後感謝我的父親楊德憲,弟弟熊建平、熊建友,妹妹楊建清對我的學習和工作的支持。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成書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因阿昌族居住地分散,不同地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本書介紹某一習俗時往往以其中一個地區的習慣為例進行介紹,未能麵麵俱到,望讀者予以理解。
熊順清
2011年3月27日於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