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阿昌族有影響的人物(3)(1 / 2)

熊臘擺(召曼峨):1943年出生於緬甸莫穀紅寶場戶撒寨,阿昌族大佛爺,歸國華僑,自幼聰明過人,勤學好問,知識淵博,能說阿昌語、緬語、傣語、巴利語、漢語,能寫多種文字。將大量巴利語和傣語佛經翻譯成阿昌語,並錄製成磁帶贈送給阿昌族地區的奘房。在前人創造的阿昌文基礎上,編寫了一套阿昌文字入門讀本。年輕時是做珠寶生意的商人,他熱心公益事業,52~60歲期間,組織幾個有學問的人給莫穀人開財門,籌集了大量善款,為村寨建了圖書館,後來有很多人給圖書館捐贈書籍,將書籍免費借給村民,若有損壞,村民自願賠償,圖書館書籍不斷增多。他和15個人一起為莫穀戶撒寨佛塔捐贈了一個96斤的水晶塔尖,他還變賣了自己的一棟別墅,為緬甸戶撒寨子修蓄水池、柏油公路。60歲出家,在奘房修行,翻譯佛經,講經說法。他將信徒施舍的錢財全部用於建設奘房和施舍給窮人,每年春節過後,還給戶撒、臘撒地區生活困難的“五保戶”施舍。2010年初,其子女捐資修建曼峨佛塔。其心地善良,學問高深,熱愛祖國,擁護國家政策,為促進阿昌族地區的和諧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楊明恒(1945~2009年):男,1945年出生於隴縣戶撒阿昌族鄉川臘撒曼東寨,阿昌族文化愛好者,民間攝影家,拍攝過《美麗昌鄉——戶撒》《老佛爺升天》《曼東奘請佛爺》《昌家進窪》《正月初九擺》等反映阿昌族風土人情和宗教習俗的紀錄片,為阿昌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了貢獻。

許洪金:男,阿昌族著名佛塔建築師,隴縣戶撒阿昌族鄉曼那上寨人,現任曼回奘“板達嘎”。1949年佛曆六月出生,1960年佛曆八月在奘房當小和尚,師從曼回奘廳召·臘布,在奘房跟佛爺學習傣文佛經和巴利語。“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還俗。在建佛塔、畫佛像、塑佛像、製作木雕、製作佛傘、撰寫佛經、紮白象等方麵有很高的造詣。1981年參與修建海喃塔,1982年參與修建曼門塔,主要負責繪畫。1995年和緬甸崩龍族一起修建曼那塔,1996年設計並修建拉啟塔,1999年設計並修建臘撒曼旦塔,2005年設計並修建東山曼旦塔,2007年負責修複曼捧奘小塔,2008年修複皇閣寺奘房小塔。其長子在雕刻、繪畫、文身、寫傣文佛經等方麵也很有天賦。

項老賽:男,1966年出生,隴川縣戶撒鄉臘撒村新寨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昌族戶撒刀鍛製技藝”傳承人。

我出生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在阿昌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長,過去並未發現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有什麼特別之處。後來我到昆明、北京等地求學,並在大學畢業之後進入雲南民族大學工作,其後有機會多次到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民族村寨以及中國西南邊境地區考察,遊曆的地方多了,逐漸發現家鄉的風土人情有許多獨特之處。此後每年寒暑假回到家鄉我都會走村串寨,與老人們閑聊,收集一些民間文化資料,希望將來能寫一本介紹阿昌族的書籍。但因我本科、碩士學的都是理工科,缺乏係統的民族學方麵的知識和理論功底,加之工作任務繁重,寫書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2006年,在馬麗娟博士的推薦下,我認識了著名民族考古學家汪寧生教授,在他的指導下,我學習了一些民族學方麵的理論和知識。2009年在汪寧生教授、馬麗娟教授的大力推薦下,我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的博士,師從陳理教授,學習中國少數民族史。在他們的精心培育下,我逐漸實現了從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的轉變,在求學過程中,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和我的導師陳理教授給了我撰寫此書的機會,在這裏,我想借此機會感謝所有在我的成長道路上關心過我和幫助過我的人。

本書的創作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勞累,但更多的是收獲的喜悅和幸福。我衷心地感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使我實現多年來想為阿昌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盡一點微薄之力的願望。由衷感謝陳理教授在寫作過程中給予的精心指導,感謝蒼銘教授提供了大量有關阿昌族的曆史資料,幫我審閱稿件,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感謝戴慶廈教授給我講解了語言學方麵的知識,並贈送了阿昌語方麵的專著。感謝雲南民委王承才主任和徐暢江處長提供了有關阿昌族的統計資料和數據。感謝雲南省社科聯雷翁團主席和雲南電視台曹先強總監給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給我提出了許多指導性的建議。感謝中央民族大學楊築慧教授、張海洋教授、青覺教授,雲南民族大學安學斌教授在寫作過程中給予了許多指導。感謝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David Bradley 教授給我提供了研究緬甸阿昌族的線索。感謝英國劍橋大學Mireille Kaiser博士幫我找到了記載20世紀初期戶撒、臘撒風土人情的遊記——《靈穀》的英文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