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阿昌族有影響的人物(2)(2 / 2)

楊葉生:男,1943年出生,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丙蓋村人,阿昌族文化學者。在中央民族學院接受預科、漢語係本科教育。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積極收集、翻譯、整理阿昌族民間文學,參與收集、翻譯並協調出版阿昌族創世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該史詩2006年6月被評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執筆整理了阿昌族長篇曆史英雄傳說《早概》;2003年2月參與《梁河縣阿昌族今昔》專著的編輯工作,任副主編。

羅漢:男,1963年出生,保山市昌寧縣人。阿昌族著名作家,筆名羅涵,原名金倉,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集《阿昌女人》、長篇小說《紫霧》、報告文學集《1992中國滇南大行動》、散文集《木康雨話》、電視劇劇本《莽古河畔》、電影文學劇本《邊地紀念碑》等。短篇小說《刀匠莫福》選入《建國五十周年中國文藝精選》、中篇小說集《紅淚》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長篇小說《紫霧》獲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

孫寶廷:又名文炯貝琶,阿昌族作家,第九屆全國民族文學創作獎獲得者。代表作有個人散文集《月亮刀魂》等。

曹榕:女,1984年出生,阿昌族詩人曹明強之長女,2006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同年主編《阿昌族民間故事集》,該書於2007年由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現供職於德宏團結報社,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四、民間文化傳承人

賴思忠(1904~1978年):男,民間著名的雕刻家,隴川縣戶撒鄉田心寨人。1904年出生在一個木匠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木工,他聰明過人,勤學苦練,很年輕就學得一手雕刻的好手藝。他擅長在房屋建築上雕龍刻鳳,還擅長雕刻佛像。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到隴川、盈江參加建蓋奘房,20世紀40年代參與修複光很奘房、萊結奘房。新中國成立初期曾到隆光大隊製作水車,抵禦旱災,為阿昌族地區抗旱救災貢獻了力量。1977年初,應皇閣寺主持的邀請,參加修複名勝古跡皇閣寺,負責雕塑神像,皇閣寺現存玉皇大帝、地母等神像均出自他手,為名勝古跡的保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78年7月病逝於皇閣寺內,為了紀念他的功勞,皇閣寺專門為他設了香案,供奉他自刻的雕像。

趙安賢(1923~1997年):男,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橫路村曹家寨人,著名阿昌族“活袍”(經師),創世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唱者。趙安賢是阿昌族創世史詩的傳人,他能用阿昌語念誦最完整的《遮帕麻和遮米麻》,1980年經楊葉生翻譯,雲南民族學院學者楊智輝、蘭克收集整理,於1981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創世史詩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趙安培(1925~1999年):男,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芒掌新寨人。“活袍”,民間歌手,擅長“念四句”“蹬窩樂”和“玩春燈”等。雖不識字,但口才很好,被譽為“口頭才子”。他通過說“四句”的形式,熱情地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和阿昌族人民的新生活。1980年,他到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表演,積極宣傳了阿昌族的習俗風情。趙安培還是阿昌族春燈表演的能手,他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猴子和老鐵子(角色名),其表演形象逼真,生動活潑,讓觀眾看不夠、樂不盡。到了晚年,趙安培還念誦阿昌族活袍經——拉嘎。

曹明寬: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遮帕麻和遮米麻》創世史詩傳承人。1943年出生於梁河縣九保鄉猛科寨小龍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