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寫一部大部頭的著作,是我的夢想。我年輕時曾經在工作之餘寫過小說,編過字典,但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不自量力,好高騖遠。轉而踏實了一些,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一些論文之類的東西,創作一些詩詞散文,小有收獲,進而編寫文集,取得了成功。
退居二線之後,有了充足的時間,讀書看報。每當年節,報刊都有些民俗來源的介紹,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眼前一亮,心想:民俗的來源可以介紹,深受讀者的歡迎,俗語、熟詞的來源肯定也同樣深受讀者的歡迎,便決定收集這方麵的資料,聚沙成塔,編本大書。曆經五年多的時間,我采取憶、訪、問、查、編等方法,積累素材。憶,就是利用自己的文化功底,通過回憶的方法來豐富素材,審核真偽。訪,就是利用自己愛好旅遊,邊旅遊邊訪問,邊觀察邊記錄,采集素材。自己曾到過我國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特別行政區,還曾出國考察,可謂行萬裏路,順路寫成遊記。問,就是遇到不懂的俗語或熟詞,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當即請教。說來也巧,我正為找不到“石敢當”一詞的資料而發愁時,居然在集市上碰到老鄉在賣“石敢當”,問清了來源,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查,就是查閱資料。五年之間,我也不知道查閱了多少報刊和書籍,加上平時所學,可謂讀百卷書(敢說行萬裏路,不敢說破萬卷書)。在書刊中查到了大量的素材,我把它們收集起來,為我所用。編,就是編輯。大量的素材備齊之後,我便伏案疾書,不分寒暑,歸納分類,去偽存真,遣詞潤色,成篇成章。這部書的編輯思路是先釋義,再探源,再介紹它的傳承發展,再輔之以舉例說明,形成了本書的統一風格。通過這五種方法,對撈取的“沙子”進行篩選,聚沙終成塔,此書就這樣艱難問世了,我的功夫沒有白費。
此書的編寫,得益於我的家鄉,是家鄉給了我力量。我的家鄉是河北省元氏縣人口第一大鎮南因鎮,這是個民風淳樸的古老集鎮,有古跡為證。譬如關帝廟,鄉親們叫它“關老廟”,坐落在鎮中心。關老爺在保佑著這個鎮子,使得這個鎮子旱澇保豐收,這個鎮子真的從來沒有發過水,老人們說永遠也不會發大水。譬如和尚寺,占地數十畝,後來成了學校,我就是在這裏讀的小學,廟堂就是我們的教室,教室裏有無數神秘的傳說。譬如“八角六個井”,這是這個井的名字,神奇之處就是它有八個角,井套井共有六層井壁,井井有水。據老人們講,耳朵貼到井壁上,能聽見井底小人國的吆喝聲:“張螞蟻羅喲!”譬如戲樓,有戲台,有樓閣,古香古色。戲台下就是全村最大的中心廣場,也是村民看戲的地方。廣場中心長著一棵千年古槐,樹身腰圍有幾個大人合抱那麼粗,樹冠庇蔭三畝,像一把大傘一樣遮雨擋陽,鄉親們就像在大棚裏看戲一樣。可惜1958年給刨倒了,樹身中空,能容好幾個孩子在裏邊捉迷藏。有戲樓就有劇團,要說我們村的京劇團,那可不簡單,生旦淨醜樣樣俱全,文武場家夥打得有板有眼,在附近三縣大有名氣,經常到各村巡演,還能在城裏大戲院賣票唱戲,聽說20世紀50年代初,石家莊地區進行慰問入朝誌願軍調演,點名讓我們村的劇團參演。我在這樣的環境中,文化熏陶,耳濡目染,戲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非澄清,英雄豪傑是自己模仿的偶像,劇中的正義(捉不住奸臣不散戲)促成了自己的剛正性格,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書的許多例子來自家鄉,本書成書也有家鄉的一份功勞。
此書的編寫得益於我家的祖訓。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此話一點不假。村中人說我“不怕吃苦”,母親在當年極度困苦中將我養大,有這苦難墊底,“神馬都是浮雲”。我的祖父是標準的中國農民,性格既倔強又親和,他不識字,卻有高於同輩人的眼光,知道讀書能改變命運的道理,供我父親上大學。我父親是全村曆史上第一個大學生,他用知識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我,他希望我長大以後能成一個英才,便為我取名“一英”,可惜我辜負了他老人家的期望。我的弟弟妹妹的名字都帶一個“英”字。他教導我不論走到哪裏都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我謹記在心,在工作之餘堅持學習,知識不斷積累,才有了寫書的底氣。老人們都過世了,但在冥冥之中也會為耿家有了傳世之作而欣慰。
此書的編寫還得益於我的家人,全家支持,妻子包攬了全部家務,兒子幫我整理資料,女兒經常鼓勵我堅持下去,不要放棄,使我有了良好的寫作環境。
此書的編寫工作,也是對自己學識的一次大檢驗,麵對知識的海洋,自己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大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看來,必須活到老,學到老。
聶焱
2013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