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二十四畫
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祿,在現在指工資。那麼,古今的收入為什麼叫薪水呢?
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後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金銀或錢幣)將俸祿發給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月費”等。
而最早將俸祿稱為“薪水”的是在魏晉六朝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裏的“薪水”就是指日常開支的費用。而明代將俸祿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現代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如長工資叫“提薪”。
鏡子“鏡子”,人們天天在使用,它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當然,水是天然的鏡子,有詩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曰:猴子撈月亮。講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麼,作為實物的鏡子,是怎麼來的呢?它經曆了石鏡、銅鏡、玻璃鏡三種形態。
據傳說,女媧補天時得到一種黑曜石,經打磨而成石鏡,這便是最早的鏡子。這種上古時期傳說的石鏡,被現代技術所證實,裝修用的大理石、花崗岩經過拋光後都光亮如鏡。
第二種形態金屬鏡隨著青銅器的發明而產生,有出土實物為證。從出土的銅鏡來看,唐代較多。當時,銅鏡已較普及。史書有載,魏征諫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文物和史料記載相印證,那時銅鏡已經相當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發明,取代了金屬鏡。
磨洋工“磨洋工”一詞,一般多指消極怠工,幹活磨磨蹭蹭。但它原來的含義不含有磨蹭、懶散的意思,而是建築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國舊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磨磚,就是對磚的表麵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共耗資500萬美元,占地33公頃,建築質量要求很高,外觀上采取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琉璃瓦頂。由於這項工程是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人稱之為“洋工”。協和醫院有主樓14座,又都是高層建築,“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質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細致,“慢工出細活”,耗時很長,參加建築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應付洋人,是轉義為貶義。
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對人說恭維的話。那麼,“戴高帽”從何而來呢?
先從“高帽”說起。古代皇帝、高官們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遠遊冠;宮廷儒生們戴前麵七寸後麵三寸的進賢冠。可見帽子代表了人們的身份和等級。後來,雖各朝代規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裝飾華麗與否,多與等級相關。
那麼,“戴高帽”又是怎麼回事呢?據《北史》記載:宗道暉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來上任時,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見,自言學識可與三公比。後來,人們對妄自尊大或喜歡別人稱讚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維別人叫做“給人戴高帽”。
清代俞樾寫過一段笑話: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師告別。老師囑咐說:“外地的官不好當,要處處當心啊!”此人說:“不怕,我已備了百頂高帽,逢人贈送一頂,應當不至於意見不合而鬧矛盾吧?”老師生氣地說:“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這種庸俗手段?”此人趕忙進言道:“天下如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屈指有幾?”老師聽後,點頭讚同道:“你的話,確也不無道理。你還是有些見識。”此人告別出門,歎道:“高帽隻剩九十九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