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嵌頓
痔瘡的另一個主要症狀是內痔脫出。脫出於肛門外的內痔,受到括約肌的夾持,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仍不斷輸入使痔核體增大,直至動脈管被壓閉,血栓形成,出現痔核變硬、疼痛,難以送回肛門內。傳統的看法稱“絞窄性內痔”。但臨床所見外痔,形成血栓的更多見,故多伴有疼痛。
長時間的痔核嵌頓,還會出現下列病理改變:
(1)壞死:
痔核嵌頓於肛門外,由於一係列的病理改變,
使局部代謝產物積聚,進一步加重了肛門局部水腫,加重了痔核的嵌頓,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內痔嵌頓日久,必然出現壞死。此時的壞死常局限在痔核的黏膜部分,但亦有侵犯人體其他部分的情況。
(2)感染:
痔核嵌頓後,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人出現裏急後重、肛門墜脹感明顯等症狀,此時感染多局限在肛門局部,如果強力複位,容易使感染擴散,引起黏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腸窩膿腫,若脫落的帶菌栓子沿靜脈上行,加上抗生素使用不當或未用任何抗菌藥物,則會形成門靜脈菌血症甚至膿毒血症,亦可形成肝膿腫。國外曾有報道因痔核嵌頓伴發的致死性門靜脈敗血症。
(二)容易忽略一些嚴重的疾病
痔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據國內外的調查資料表明,成人患痔率高達60~70,故民間有“十人九痔”之說。
因此早期鑒別和及時治療這些疾病至關重要。
1.直腸癌
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惡性腫瘤,因癌腫部位多發於直腸中下段,發病初期亦表現為大便少量出血。
據調查,直腸癌在確診前按痔瘡和腸炎治療的病例竟高達70。直腸癌便血多為暗紅色或果醬色,同時伴有大便習慣的改變,如腹瀉、大便次數增多、裏急後重、黏液便及大便排不盡等感覺。
2.直腸息肉
係指直腸黏膜表麵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多發於兒童。便後出血是直腸息肉的主要症狀,故易與痔相混淆。但該症一般出血量不多,常染在糞便之外,排便時可由肛門處脫出一鮮紅色圓櫻桃狀息肉,觸之易出血,便後息肉可自行複回,故可以此與痔鑒別。
3.肛裂
多發於長期大便秘結的病人。由於大便又幹又硬,大便時用力過猛,故在排便時裂傷肛管皮膚。肛裂初起時,創麵新鮮,容易出血,鮮血可見於糞便表麵、便紙上,滴出量很少,易與痔瘡相混淆。
4.潰瘍性結腸炎
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結腸黏膜廣泛潰瘍為特征的結腸炎症。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糞便帶血及黏液便,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發燒、脫水、電解質紊亂、消瘦及低鉀血症。
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疼痛———便意———便後緩解的規律,糞便化驗檢查可見大量紅、白細胞及膿細胞,故可以此與痔鑒別。
由此可見,上述疾病雖都具有便血症狀,但病種卻各有所異,治療方法與結果亦截然不同。
三、怎樣預防痔瘡
無症狀的痔是無需治療的,痔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症狀,準確地說,痔是不可能根治的;但積極預防,行之有效。常用的預防方法有:
(1)改變飲食結構:
主食不要過細;多吃蔬菜,如菠菜、瓜類、蘿卜等;成熟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梨;適當的蛋白質如牛奶、禽蛋以及適當的脂肪;足夠的飲水,每日水量應達0~3000毫升。
(2)調節日常生活:
養成每天早晨大便1次的習慣,若有便意應及時上廁所(痔瘡病人坐馬桶較蹲坑為好)。不要長時間持續站立或坐著工作,宜間斷地更換不同姿勢。
(3)注意排便衛生:
便後清洗肛門,最好便後用溫熱的流水衝洗肛門。
(4)除散步、跑步、體操等鍛煉外,可進行提肛運動:
即雙膝與胸部貼床,臀部提高,肛門內縮之後又放鬆,如此每天反複進行30~50次。或取仰臥位作肛門內縮動作,或站立或坐,並配合深吸氣,肛門內縮,而後深呼氣,肛門放鬆。後者在白(5)堅持熱水坐浴:以30~40℃熱水加少量食鹽,每次15~20分鍾,早晚各1次。天工作間隙也可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