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山巨源接過嵇邵手中的魂瓶魄亭時,什麼都沒有說,隻是將嵇邵請進了自己的屋子,從此如同自己的兒子一般教導。
福老師解釋說:“後來山巨源更是推薦嵇邵入朝為官,嵇邵也成了一代名臣。”
“為什麼看到魂瓶魄亭就明白了呢?”李尋夢不解地問,“這個又不是秘密情報。”
福老師說:“因為這是嵇康心愛之物,山巨源和嵇康是好朋友,當然明白他將心愛之物轉交給自己的目的。魂瓶魄亭是心愛之物,兒子也是他的希望啊。嵇康是請他照顧自己的兒子呢,山巨源怎麼會不明白呢?”
李尋夢若有所思地說:“魂瓶魄亭裝滿了一個人的心願,嵇康的心願裝在了裏麵,山巨源完成了心願。所以剛剛華大師交給了我這尊瓶,我想要完成他的心願,這婺州窯堆塑穀倉罐才會發出附和的聲音,對嗎?”
“是的。”福老師很鄭重地點點頭,“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是有靈性的,魂瓶魄亭見證了一段堅韌的友誼,所以它在鼓勵你呢!”
一直都沒怎麼說話的華大師也突然開口說到:“這個也和西晉時期婺州窯的發展有關係。西晉時期,婺州窯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能和越窯、甌窯、德清窯相互競爭,共同發展了。三國時期,婺州窯最大的進步是能燒製大型的器物,堆塑藝術已經初步發展。到了西晉時期,堆塑藝術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製瓷應用奶白色化妝土,使粗糙坯體表麵光潔,使胎質較暗處得以覆蓋,這項技術比其他窯口要早上百年。所以你看,這尊婺州窯青釉堆塑穀倉罐質地非常良好,上麵的每一個圖案都像活的一樣,簡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啊。也因為如此,嵇康才會收著它吧。”
華大師說起婺州窯總是眼睛散發出神采,福老師和李尋夢也不忍心打斷他,而且正要也能多學一點知識呢。
等華大師說完了,李尋夢準備念動咒語的時候,意外產生了……
李尋夢忘記咒語了。
他們,可能,回不去啦!
【嵇康、山巨源、魂瓶魄亭】
嵇康
嵇康(公元224~263年,另一種說法是公元223~262年),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鍾會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嵇康臨刑前,三千名太學生聯名上書,求司馬昭赦免嵇康,並讓其到太學講學,但並未獲準。在刑場上,嵇康顧視日影,從容彈奏《廣陵散》,曲罷歎道“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赴死,時年四十。
《與山巨源絕交書》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寫給朋友山濤(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傳千古的著名散文。這封信是嵇康聽到山濤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他代其原職的消息後寫的。信中拒絕了山濤的薦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賦性疏懶,不堪禮法約束,不可加以勉強。他強調放任自然,既是對世俗禮法的蔑視,也是他崇尚老、莊消極無為思想的一種反映。
這封信背後的故事
嵇康與山濤為摯友,如果說嵇康真的想要絕交,完全不必費如此大的力氣寫這樣長篇的絕交書。所以不難看出,嵇康這是在為山濤脫嫌。司馬昭一直視嵇康為眼中釘,山濤推薦他,雖然是為了嵇康著想,但相當於是給自己帶來麻煩。嵇康為了不讓自己的摯友受到牽連,才寫下這篇絕交書。但是字字看出真摯的友誼。
嵇康在臨刑前對自己的兒女說“巨源在,汝不孤矣(意思是,有山巨源在,你們不會成為孤兒的)。”更是看出兩人的友誼和默契。
嵇康死了之後山濤也把嵇康的兒女養大,並且女兒風光出嫁,兒子當朝為官。 這般真摯的友誼,不是一封絕交書就可以遮蓋住的。
魂瓶魄亭
魂瓶魄亭又稱“穀倉罐”、“堆塑罐”。它由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聯罐演變而來, 是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三國兩晉(公元220~420年)時期墓葬中特有的隨葬品。古代人比較迷信,認為人有魂魄。在人死去之後身邊放一尊魂瓶魄亭就能讓死去的人的魂魄鑽入瓶中,以後就能保佑子孫世代安康。
不過也有極少數人將這種魂瓶魄亭放在家中欣賞,說人數少是因為它畢竟是一種冥器,放在家中不太吉利;不過魂瓶魄亭雕工精良,也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所以也有人放在家中欣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