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理論與實證研究14(1 / 3)

第六章

義烏改革大事記

61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義烏改革辦,ggbyiwugovcn ,2013-3-6

浙江省義烏市擁有我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是重要的國際貿易窗口。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市積極探索對外貿易新模式,在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為繼續發揮義烏市在開展國際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麵的優勢和作用,現提出如下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

611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重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義烏市場在全球分工體係中的獨特作用,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推動內外貿協調發展,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二)基本原則。立足於實現國際貿易由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推進國際貿易發展、市場帶動和產業促進等體製改革,構建國際貿易發展環境優良、市場帶動能力增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體製機製;立足於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增強比較優勢,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立足於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形成產業、市場等方麵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強化內生動力,提升產業層次;立足於政府管理向公共服務轉變,寓管理於服務之中,推進貿易便利化,推進金融支持、區域合作、管理體製創新,完善政策環境,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平台和製度保障。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新型貿易體製框架,國際貿易管理和促進體製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實現與國際接軌;先進展示交易平台和便捷國際貿易通道基本形成,貿易便利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義烏市場集聚、輻射、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區域合作和產業聯動加速發展;進口、轉口貿易和服務貿易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具有知識產權、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帶動國內就業2000萬人以上。

到2020年,率先實現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貿易效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商貿流通體係和便利化的國際貿易體製;現代市場體係基本構築,國際貿易的主體結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等明顯優化;區域合作和產業聯動發展新機製基本建立,義烏市場帶動效應更加凸顯,提升義烏在國際貿易中的戰略地位,使義烏成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示範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和宜商宜遊宜居的國際商貿名城。

612主要任務

(四)探索建立新型貿易方式。針對小商品生產種類多、更新快、非標準化、產品質量保障體係有待完善等問題和特點,以及小商品交易單筆規模較小、貿易主體眾多、交易活動頻繁等特征,適應小商品采購出口、進口貿易和轉口貿易的需要,研究設立“市場采購”等新型貿易方式,形成在全球組織進口、出口和轉口貿易的新渠道和新方式。探索實施與“市場采購”等貿易方式相適應的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外彙、工商、互聯網等一係列監管措施和辦法。支持義烏市在條件成熟時按程序申請設立適合小商品貿易特點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五)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和文化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的檔次和附加值。推動貿易商品結構從一般小商品向擁有技術、知識產權和品牌的高端商品及相關服務等方麵拓展。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的安全技術水平,使之符合國際通用標準及銷售目的地國標準。探索貿易品種、市場業態、貿易方式、商品形態結構調整優化的路徑,著眼於創造品牌、創造標準、創造商業新模式、創造高端產業鏈和價值鏈,全麵提升國際貿易發展質量和水平。培育和集聚小商品製造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認同度的中介推廣機構,提升新技術、新創意的開發利用水平。

(六)加強義烏市場建設。加強規劃、政策和資金引導支持,加快結算、授信、信用信息、培訓和法律等平台建設,提升義烏市場的軟實力,推動義烏市場由單純的商品供應者向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提供商轉變。構建地方政府牽頭,商務、海關、工商、質檢、外彙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監管服務工作機製,建立完善集質量安全、公共預警、知識產權保護等於一體的市場綜合服務平台,促進和規範義烏小商品市場及出口健康發展。完善“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指標體係,及時反映市場供需等情況變化,發出公共預警,防止重複投資和產能過剩。構建中小企業公共技術平台,探索設立國家級小商品研發中心、國家級小商品質量檢測中心等服務機構,加強中小企業急需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推進義烏市場信息化建設,擴大互聯網應用範圍,完善商戶信用監測、監督和評價體係,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麵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知識產權執法,明確市場開辦者和經營者的責任,探索建立適應義烏市場商品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