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研究現狀述評
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長株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我國設立的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目標的“兩型社會”的改革試驗區。
現有對這一試驗區的研究也多是對武漢和長株潭分別進行,研究的關注點與前幾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相比有些分散,但討論最多的是對“兩型社會”內涵的認識,設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意義,關於兩地“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未來發展路徑的設想和建議等。
在對“兩型社會”內涵的認識方麵,現有研究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基本含義入手,認為“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行政等綜合措施,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要與自然生態係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明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係(來亞紅,2008)。有的學者認為,“兩型社會”的理論依據是生態文明建設,其提出的目的旨在探索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以此破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等諸多深層次的體製機製障礙,通過綜合配套改革,實現體製機製的整體創新(荊繼綿,2008)。所以“兩型社會”建設既是一個戰略目標,也是一項係統工程(來亞紅,2008)。
對武漢和長株潭地區設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意義的研究主要在兩個層麵進行。一是國家層麵,有的研究認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是國家促進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和中部崛起的戰略舉措,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探索,也是實現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李春洋,2007);二是地區層麵,有的研究認為“兩型社會”試驗區的設立,對武漢和長株潭地區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具有加速器的作用(龍正才,2008;荊繼綿,2008)。
現有研究中對武漢和長株潭試驗區各自未來發展路徑的關注比較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對於武漢城市圈的改革途徑,有的學者認為,武漢城市圈應該走區域創新發展之路,在改革探索過程中分三步進行,第一階段以項目合作和政策協調為起步,在城市圈內部尋求和拓展互利合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實現合作機製的製度化和規範化;第二階段的改革重點從一般的項目合作向複合型網絡建設轉移,工作重點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移;第三階段進行高度融合的經濟密集區建設(楊雲彥,2007)。有的學者認為,武漢城市圈在建設“兩型社會”的探索過程中,應該建立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體製機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張紀錄,2008)。還有的學者認為,應該以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推進武漢城市圈的綜合配套改革,具體舉措是:成立發展改革研究院,為試驗區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谘詢;進行金融創新,提高內生型經濟發展能力;進一步爭取商務貿易、民航、交通、海關大通關試點,強化區域交通與流通優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提供動力源泉;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福利製度,構建“兩型社會”的社會保障創新機製;探索主體功能區的管理模式,科學合理地利用國土資源;發揮比較優勢,開辟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曾翔,2008)。
針對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試驗的思路,學者們提出應該在明確改革目標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城市群內區域協調機製的形成問題,進行政策創新試驗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試驗(來亞紅,2008)。同時,還應該增強全民建設“兩型社會”的意識,建立“兩型社會”產業結構和服務體係,發揮好省市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服務職能(荊繼綿,2008)。按照“兩型社會”的發展要求,長株潭城市群在未來發展中要著重培養“兩型產業”的發展,其基本路徑有:一是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探索降低能耗、減少汙染的路子;二是發展本身資源消耗少、環境友好的高新技術產業;三是發展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旅遊業等第三產業(陳利文,2008)。有的研究還提出要以“兩型產業化”解決“產業兩型化”的困難,進而實現“消費兩型化”和“行為兩型化”(王強,2008)。此外,現有研究還認為,長株潭城市群未來應該在城市群的資源節約模式,城市群的環境治理模式,城市群的產業發展模式,城市群的基礎設施建管模式和城市群的公共管理模式等方麵進行探索(來亞紅,2008)。
214其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研究現狀述評
深圳、武漢、廈門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由於不同的區域其要素稟賦特點不同,承擔的國家和區域戰略任務不同,研究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具體目標和側重點都有所差異。如廈門對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內容、實施原則和組織保障進行了研究。沈陽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發展、企業重組、科技研發、金融創新四個方麵體製機製創新為重點。
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區的建設,可以借鑒:上海浦東試驗區的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全方位改革為主要特征等經驗;天津試驗區以消除基本製度障礙的基礎性改革,發展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等經驗;武漢試驗區以實現體製機製的整體創新等經驗;沈陽試驗區以區域發展、科技研發、金融創新等體製機製創新等方麵的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