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理論與實證研究3(2 / 3)

3改革的廣度從單一的城市發展轉向整體的區域進步

以往的改革試點以城市為聚焦點,對城市與區域、國家之間的關聯性和協調性缺乏關注。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落實,城市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做到城鄉之間、城市與區域之間、城市與國家整體戰略之間的統一發展。

——城鄉之間的協調。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須致力於治理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製機製,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際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製度障礙,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

——城市與區域之間的協調。城市的改革都能夠在所處的空間板塊產生極大的輻射作用,從而拉動整體的區域發展。從城市走向農村是發展的一大方向,能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城市與國家整體戰略之間的協調。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僅是地方性的製度創新,還體現了國家整體戰略的目標。換言之,試驗區必須既要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製在一定區域之內,平穩有序推進改革進程,還必須通過地方性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為解決全國共性難題、形成全國層麵改革的整體戰略提供參考和借鑒。

同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一個試驗的過程:

1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社會經濟活動改革的實驗區,是各種改革開放措施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麵新舉措的試驗場,“先試先行”、“試驗”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在中央的指導和地方的反饋下,特定的經濟區在社會經濟與生活的各方麵進行改革試驗,著眼於“製度創新”,以“立”為主,以全麵製度體製建設的方式推進改革。在完成試驗的基礎上,相應的製度創新才能逐漸向全國相關地區推廣、實施。當然,試驗就允許有失敗,失敗的經驗、教訓,也將作為相關的成果進行積累和總結。

2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一個全國性的改革試驗區

其綜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在於先行先試的試錯權。通過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體製性方麵的實質性突破,為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和諧社會起示範作用,對全國的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因此,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取得的成果既有單個特區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有全國或至少是區域的推廣價值,僅僅通過特區形成地區增長極並非唯一意圖,總結改革成果,推廣改革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3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一個綜合的製度創新

改革不再是若幹分散的單項改革或僅僅是經濟改革,而是綜合配套改革,是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和社會各方麵的改革,是一項係統性的工程,改革政策涉及發展方向、發展內容、發展模式和發展環境等。

4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驗的核心是體製轉軌和政府改革

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體製轉軌和政府改革。體製轉軌的目標是改革金融體製、科技體製、涉外經濟體製、城鄉體製等,加快轉變經濟運行方式,率先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的經濟運行環境。政府改革的目標是明確和強化政府的核心職能,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減少審批事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擴大市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增強社會監督。

5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中國改革曆程中一個新的裏程碑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同於之前的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等政策特區,主要表現在:改革的廣度不同,改革更加全麵;改革開放的深度不同;改革開放的路徑不同。

經濟特區是一種經濟區域,這類區域是出於對外開放的需要,在國內領土範圍內劃出小塊地方,實行不同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特殊政策,以吸引和鼓勵國外投資者來興辦工商業和其他經濟事業,經濟特區對引進技術和資金、發展對外貿易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增長潛力主要來自於外商、外資和外國的先進技術,是利用外部力量來發展自己。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指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內改革縱深化的推動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和諧社會為核心,以全方位的體製、機製創新為動力、先試先行為特征,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具有全國意義的改革試驗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改革範圍涉及行政、經濟、文化、資源和環境等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它的增長潛力主要是依靠內部的體製、機製創新,改革影響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影響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築,來促進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是依靠特殊的經濟政策,恰恰相反,它是依靠率先的符合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製度和標準來建設社會主義,說它特殊,是因為它的改革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來先行探索未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的各項製度和要求,因而比其他地區更快更早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獲得製度上的先發優勢。當然,先發先試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因此必須大膽而又謹慎。所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既是經濟特區,也是政治特區,是對內自我完善製度的政治經濟特區。

6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既有全國性,又有區域性和城市個性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既有全國示範性,又有區域推進性和城市發展個性。全國示範性是指,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中央布置的全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需要為全國擔當改革先鋒示範作用。區域推進性是指溫家寶總理在審核《上海浦東綜合改革試驗區框架方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我國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在繼續做好有關專項改革試點的同時,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進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提供相關經驗,對於實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會議要求,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要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轉變經濟運行方式,著力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要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麵上共性難題結合起來,把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結合起來,把經濟體製改革與其他方麵改革結合起來,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範作用。

12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的理論背景

121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的曆程,從經濟特區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發展戰略變遷具有深刻的必然性,體現了改革所必須具有的層次性、階段性和持續性。經濟特區是在中國缺少對外經濟交往經驗、國內法律體係不健全的形勢下設立的,其基本的發展策略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使經濟以超出一般地區的速度成長,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對內示範的榜樣。回顧我國三十多年的改革曆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2月—1984年9月)為起步階段,重點在農村,同時進行國企擴權試點,並創建經濟特區。

第二階段(1984年10月—1991年12月)為展開階段,重點在城市。國企改革是中心,價格改革是關鍵,改革向科技、教育領域擴散。

第三個階段(1992年初—2005年6月)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重點是製度創新,主要是進一步擴大和發展市場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構建新的宏觀調控體係。

第四個階段(2005年6月至今)的主要標誌是當前方興未艾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國家根據發展改革的實際需要,選擇一些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解決試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同時通過局部示範、以點促麵,為有效解決麵上共性問題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