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後記(1 / 1)

早在2008年春天,好朋友張為為找到我,他們公司想做一部反映刑滿釋放人員狀況的電視劇。乍聽之下,隱約感覺這個題材背後有很多故事,但不免也有些擔心,“刑滿釋放”這個口子有點窄,不太容易跟大多數觀眾關心的社會話題達成對話。

通過找資料、接觸相關人員,包括跟製片人林繼東進一步溝通之後,有些東西慢慢明朗起來——這個“刑滿釋放”的題材需要更多的生活底色,十幾年二十年的隔絕,重新進入社會,他們遭遇的挫敗、內心的蛻變,包括跟社會、親人、朋友的矛盾都需要一點點放大,最終讓人能更深切地看到他們在困頓中的憤恨、頹喪、逃避,抑或是堅持與勇氣。換句話說,出獄,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人人生困境最極端的隱喻。

困頓無所不在。困頓中的挫折與堅持,信心與勇氣,或多或少,能讓困頓在生活壓力中的多數人找到共識;在我們的主觀設想中,“困頓”也許能讓“刑滿釋放”這個題材找到更多觀眾。

明確創作方向之後,真正下筆是08年夏天。我在電腦桌麵上建了一個文檔,取名“苦夏”,計劃秋天結束的時候,基本完成劇本,可實際工作進度比設定得要緩慢得多,“苦夏”變成了“苦冬”,之後又更名為“苦春”。在第二個“苦夏”來臨的時候,劇本總算脫稿,前前後後困頓了一年多。

中間出現最多的問題,可能是劇本風格方麵的反複校正。最早故事的底色莊重而悲情,可寫作過程中,我越來越希望給人物找到一種更輕鬆的氛圍,去麵對生活的苦澀與艱難,也就是說,希望找到一種輕喜劇方式處理情節的沉重。這樣觀眾接受起來也許容易一些。

劇本完成,編劇的工作也就算結束了。之後是製片人、導演、演員所有劇組人員的辛苦與忙碌,中間因為中央台對這個案子感興趣,劇本又做了一些調整,主要是配合主流媒體政策方麵的需要。

2010年春天,這個戲開始發行的時候,精典博維的張春春女士找到我,希望這個劇本改編成小說出版。我想這個故事能用更多媒介找到更多的觀眾,或者讀者,也是件好事,於是就有了現在這本書。

這個序,零零星星做了一些總結,一年多寫作過程,免不了心力、體力上的疲憊,不過有一點也該算收獲:所謂信心跟勇氣,嘴上說得容易,可跟故事中的人物經曆一遭以後,信心跟勇氣這幾字變得沉了,也厚重起來。

饒暉

2010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