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散文均不超兩千字,卻蘊涵了作者成長中的心路及對生命的考量。《橋》與《風鈴》皆借助於寫意與寫實之間,散發著濃濃鄉土情韻。作者生於山鄉,長於艱辛,童年是“在奶奶幹癟的手上,被搖晃成一首快樂的歌謠”,對奶奶懷有極深的感情。愛華於敘說中張弛有度,避開了繁繁絮語,用詩人般通透,童話般語境,宣示出了內心深處對奶奶的思念。《橋》隻取奶奶生前的幾個生活細節,如奶奶總能給“慶大黴素”說成是“大慶黴素”。這性情中的逼真,使得老人的真實可愛格外鮮活。而對自己的關照,作者隻舉一件小事:奶奶常是在半夜將她“散落的長發”從枕邊“兜回”,說是怕“不兜回床上,靈魂就會順著床邊溜走”。奶奶的愛如若春雨,細微,又無微不至。愛華用筆高明還在於結處點睛,將心中最想說的話放在了最後:在月兒明亮、寂靜無聲的夜晚,她希望奶奶能從她的夢中走回那座青石橋,好讓她“輕輕地”問一聲:奶奶,在那邊,你過得好不好? 後記
《評論集》51篇作品13.5萬字,今天已整理成冊出版成書。看著沉甸甸的一本書,由衷地感到欣喜與驕傲。欣喜的是,姐妹的作品豐厚,得到了社會上這麼多人的肯定與好評;驕傲的是,我們的作品,已經從起初被人戲為“小女子文學”的尷尬中走出,走進生活,超然生活,代筆生活,成了參與生活、筆錄生活、反映生活的真正寫手。
大凡一個人的作品,有了讓人閱讀的欲望,讀了讓人產生共鳴,才能得到人家的評價。盡管這評價中有讚譽,有批評,有的入木三分,有的浮光掠影,但評論者從不同角度,按不同理解,對作品做了評價,可見,閱讀是認真的,思考是認真的,評論是認真的。仔細閱讀每篇評論,可以聽聞作評者那一顆顆火熱的心,且不說思想有多深刻,文字有多優美,構架有多新穎,僅是那份熱忱,那份認真,便已是打動人心,感人至深了。
《評論集》收錄的是評梅女子文學社姐妹評價別人和被別人評論的作品,被評論的作品近四十多篇,有的是給姐妹們的書評,有的是對其中某篇文章作評,也有的是姐妹們對名家名人作品的賞析。閱讀這些評論,不由得會感到震撼,不由得要翻出原文,去細細品讀,細細考究。如此,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尹麗萍
2012年8月25日